中國式現代化正以14億多人口的龐大體量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國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完整產業鏈持續釋放強勁動能。截至2024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連續15年穩居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超過220種產量位居世界首位。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產業鏈優勢尤為突出。全球80%以上的光伏組件、70%的風電裝備均產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連續十年領跑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達21.6億千瓦,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信息通信產業同樣表現亮眼,5G基站數量、移動電話用戶數、固定寬帶網絡規模等指標均居世界第一,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制造業的集群效應在長三角地區尤為顯著。以蘇州吳中區為例,當地“機器人+人工智能”產業已聚集1600余家企業,服務機器人產量占全國六成以上,今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在一家服務機器人企業的物流中轉場,每天有十幾輛滿載零部件的車輛穿梭往來,來自本地及周邊1小時運輸半徑內的供應鏈企業,為生產線提供精密組件。企業負責人介紹,通過智能調度系統,零部件從發貨到裝配的時間從4小時縮短至2小時,高頻使用的零部件已實現零庫存管理。
產業鏈協同創新模式正在加速技術迭代。在蘇州某企業的研發中心,技術人員與驅動電池、電機、傳感器等領域的工程師共同攻關新型掃地機器人的智能導航技術。這種“市場需求-聯合研發-量產落地”的閉環模式,使產品研發周期大幅縮短,產品更貼合實際應用場景。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李劍澄表示,當地已成立機器人產業聯盟,匯聚260余家企業和科研機構,計劃建設省級創新中心和數據訓練中心,推動產業技術突破。
專家指出,超大規模市場是中國產業競爭的核心底氣。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巖分析,國內市場縱深廣闊,下沉市場發育程度持續提升,為各類企業創新產品提供了廣闊空間,帶動制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方向升級。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張瑜認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制度體系,降低了要素價格,催生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和業態。
為進一步釋放市場優勢,郭麗巖建議,需破除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堵點,整治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行為,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當前,中國正通過暢通市場循環,將規模優勢轉化為產業鏈競爭優勢,為全球產業變革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