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6G發展大會在北京順利召開,這場聚焦新一代通信技術的盛會吸引了全球業界的目光。作為面向2030年商用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6G當前正處于技術突破初見成效、標準研究全面啟動的關鍵階段,其發展動態備受關注。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會上就6G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
本次大會以“智聯全球,共建6G技術創新生態”為主題,6G與“萬物智聯”的緊密關聯成為焦點話題。盤和林指出,6G是“萬物智聯”的核心技術支撐,憑借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高可靠性、泛在性這五大特性,為智能互聯深度賦能。在全域覆蓋與深度滲透方面,6G將突破傳統移動通信僅限于“人與人”連接的局限,實現“人 - 機 - 物 - 環境”的全域智能互聯。例如,借助太赫茲通信和智能反射面技術,可達成毫米級定位和微秒級時延,有力支持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遠程醫療等場景的實時智能交互。在能力邊界拓展上,6G推動移動通信從“信息傳遞”升級為“智能服務”。通過內置AI的通信網絡實現自優化、自愈合,利用動態網絡切片滿足不同業務需求;通感一體化技術(如雷達 - 通信融合)賦予移動通信環境感知與通信的雙重功能,擴展了其感知維度。
我國在6G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果,形成了超過300項關鍵技術儲備。這些儲備意義重大,在技術層面,涵蓋太赫茲通信、超大規模天線、網絡切片、AI驅動的自優化網絡等核心技術,構建起專利壁壘,有效避免“卡脖子”風險;在標準制定方面,提前布局關鍵技術使我國能在國際電信聯盟(ITU)和3GPP等標準組織中主導6G架構設計,推動“中國方案”成為全球標準;在產業生態培育上,技術儲備帶動芯片(如太赫茲芯片)、設備(如智能基站)、終端(如6G手機)等產業鏈升級,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
大會還強調,要充分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在6G發展動力和需求上的差異,做好6G需求研究。盤和林認為,6G需求研究涵蓋多個方面。在市場差異分析上,需結合不同區域經濟結構的數字化需求差異。例如,中國制造業密集區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與低空經濟,歐洲工業4.0先行區側重工業互聯網與自動駕駛,東南亞新興市場關注普惠通信與農業物聯網。通過跨區域調研、場景模擬(如工業4.0產線、遠程醫療手術)和業務試點(如北京經開區小米智能工廠、京東智慧物流),形成“需求 - 技術 - 標準”的閉環驗證。在場景與業務創新方面,聚焦6G六大場景(沉浸式通信、超低時延高可靠通信、通感一體、AI融合等),如全息遠程會議、車路云協同、空天地海一體化覆蓋。以太赫茲通信為例,其支持Tbps級傳輸,可實現全息遠程手術指導;通感一體技術能為無人機編隊飛行與交通實時監控提供支持。在產業化基礎構建上,通過全球標準統一(如3GPP 6G標準)、產業協同(如中歐日韓6G - IA合作)和應用牽引(如自動駕駛、低空經濟),降低技術碎片化風險,形成“研發 - 試驗 - 標準 - 應用”的良性循環,為6G商用奠定堅實基礎。
這些應用研究將極大拓展6G應用場景的覆蓋范圍,提升6G技術的應用能力,使運營商能夠通過升級網絡獲得更多元化的業務收入。業內預計,6G網絡將在2030年左右開始部署,到2040年,6G連接數有望超過50億,占全球移動連接總數的一半。盤和林表示,期待6G能催生大量當前難以想象的新應用。6G的目的不僅是滿足現有需求,更是創造新需求,而這需要先根據未來市場需求打好技術基礎。以泛在性為例,4G基站覆蓋范圍廣,5G基站覆蓋范圍小但通信吞吐量大,6G則需兼顧兩者優勢,在技術上探索最佳方案,讓更多用戶融入6G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