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的大潮中,算力已成為衡量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尺。近日,數據顯示中國在算力總規模上躍居全球第二,這一成就的背后是數字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以及國產化替代的不斷推進。
中國算力實力的飛躍,得益于5G基站和千兆寬帶用戶等關鍵指標的顯著增長。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已建立起455萬個5G基站,千兆寬帶用戶數量更是突破了2.26億。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推動了集成電路、服務器等硬件產業的壯大,還通過“東數西算”工程,有效利用了西部地區的清潔能源優勢,將其轉化為算力生產力。
然而,算力發展的核心在于芯片和操作系統。過去,中國在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統上長期依賴進口,面臨“缺芯少魂”的困境。但如今,這一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芯片領域,國產集成電路產業鏈已趨于完善,從設計、制造到封測,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體系。特別是在AI芯片設計上,中國企業在存算一體、邊緣計算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能效比大幅提升。華為昇騰、寒武紀等國產芯片品牌的崛起,正在逐步打破國際巨頭的壟斷地位。
在操作系統方面,鴻蒙系統的崛起為中國科技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鴻蒙生態設備總量已突破11.9億臺,覆蓋了手機、汽車、家電等1200多類產品,成為全球智能終端系統的重要一極。特別是2024年發布的HarmonyOS Next,更是標志著中國首個全鏈路國產操作系統的誕生,為國產操作系統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產化的突破不僅體現在規模和數量的增長上,更在于核心技術的積累和創新。在芯片設計層面,AI技術的引入重構了行業邏輯,使得國產AI芯片在自動駕駛、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的適配能力大幅提升。同時,開源生態的繁榮也為國產操作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開源芯片設計降低了開發門檻,使得更多小團隊能夠參與到芯片研發中來,推動了產業的“去中心化”發展。
盡管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中國在算力領域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生態壁壘和技術迭代速度是兩個關鍵問題。芯片與操作系統的競爭力不僅取決于性能,更依賴于開發者生態的繁榮。雖然鴻蒙系統的用戶基數龐大,但在全球應用適配方面仍需努力。國產AI芯片在工具鏈、算法優化等方面與國際巨頭相比仍存在差距。同時,AI芯片的算力功耗平衡、異構計算架構的成熟度等問題也需要持續投入研發。
盡管如此,國產算力的崛起仍然標志著中國在科技自立自強戰略上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隨著政策支持、市場需求以及產業鏈協同的不斷推進,“缺芯少魂”問題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根本性解決。在這場數字化浪潮中,中國正逐步從追趕者轉變為引領者,而算力與核心技術的國產化將是這場變革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