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攜手優必選,深度布局機器人領域,意在打造“鴻蒙機器人生態”。自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于1921年創造“robot”一詞以來,機器人行業歷經百年發展,終于在2025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期。宇樹科技機器人在春晚的亮相,更是將這一趨勢推向高潮。
5月12日,華為與優必選在深圳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華為全面進軍機器人行業的決心。與騰訊云和越疆科技的合作不同,華為此番不僅限于云服務層面,而是計劃在產品研發、場景應用及產業體系等多個維度與優必選展開深度合作。這一舉動,無疑為機器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顧華為在機器人領域的布局,早在2022年,華為已與達闥機器人達成合作,盡管后者近期傳出經營困境。而2024年底,華為又與中國移動、樂聚機器人共同探索5.5G網絡場景下的機器人應用。此番與優必選的攜手,無疑是華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重要一步。
華為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將借助昇騰、鯤鵬、華為云及大模型等技術創新,結合優必選在人形機器人技術上的全棧式優勢,共同提升機器人在工業、家庭等場景的應用效率,加速其商業化進程。這一合作模式,與華為在汽車行業推出的鴻蒙智行策略頗為相似,即通過技術賦能和品牌影響力,助力合作伙伴加速發展。
近年來,跨行業進軍機器人領域的企業屢見不鮮,包括特斯拉、小鵬、比亞迪等車企,以及美的、海爾等家電巨頭。然而,華為與優必選的合作顯得尤為特別。華為不僅提供數據中心算力、云服務、大模型技術等支持,還深入研發和生產供應層面,對優必選進行了全方位賦能。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華為已注冊“MATEROBOT”商標,但對于是否會自主生產機器人,華為方面并未給出明確答復。有分析認為,華為可能延續其在汽車行業的戰略,通過合作賦能機器人企業,而非直接參與生產。這一策略,既降低了風險,又能充分利用華為在供應鏈和技術領域的優勢。
隨著國內對機器人行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及宇樹科技、優必選、特斯拉等企業相繼公布人形機器人量產計劃,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然而,量產只是第一步,如何打入工業和家庭服務市場,成為機器人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華為的入場,為優必選等合作伙伴帶來了技術、市場和品牌等多方面的支持。華為自研的輔助駕駛方案,可提升機器人的空間感知和決策能力;而華為的智能生態,則能讓機器人更加便捷地融入智能家居系統。華為的品牌影響力,也將為機器人企業開拓C端市場提供有力保障。
面對機器人行業的廣闊前景和潛在風險,華為選擇了與合作伙伴共同發展的道路。這一策略,不僅有助于華為在機器人領域建立領先地位,也將為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