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金融市場迎來了一項重大政策推動——六部門聯合發布了旨在引導中長期資金進入A股市場的實施方案。該方案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國新辦也隨后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
其中,保險資金作為長線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穩定性強、償付周期長而備受矚目。據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一梅介紹,盡管當前保險公司投資權益的上限已放寬至25%,但在32萬億元的保險資金中,僅有約3.2萬億元(約10%)投資于權益市場,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此次政策明確要求,每年新增保費的30%將用于投資A股,這無疑將極大提升保險資金入市的積極性和比例。
為了確保中長期資金能夠真正發揮長期投資的作用,政策還細化了長周期考核機制的要求。李一梅指出,考核周期的長短直接決定了資金是否屬于中長期性質。如果將考核周期拉長至三到五年,將有助于投資者以更長遠的視角進行資產配置和投資決策,這不僅有利于獲取長期收益,還能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促進與上市公司之間的良性互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則從市場生態的角度分析了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所需具備的條件。他強調,首先,資產端的質量至關重要。過去一年中,中國資本市場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如市值管理指引、鼓勵分紅和回購等,有效提升了A股上市公司的質量、投資價值和可投資性,為長期資金的入市和留存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市場需要不斷創新,推出更多適合中長期投資的產品和工具。例如,各類指數基金的涌現,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政策還鼓勵機構參與企業的定向增發等工作,并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如央行推出的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等,進一步吸引中長期資金發揮更大作用。
對于中長期資金入市將給A股市場帶來的變化,劉俏院長認為,從短期來看,這將顯著增加市場的流動性。未來幾年內,每年或將有幾千億的資金規模和流動性增加。而從中長期來看,更重要的是,這將改變中國資本市場投資者的結構,使其逐漸由個人投資者主導轉變為由機構投資者引領,這對于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的穩定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隨著政策的深入實施,市場各方期待看到中長期資金在A股市場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