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界正積極投身于海水提鈾技術的研發,以期解決鈾資源短缺的難題。然而,現有的吸附材料在真實海洋環境中的提鈾效率低下,加之高昂的綜合成本,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緩慢。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陳吉平研究團隊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他們在海水提鈾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據中科院介紹,陳吉平團隊采用了一種創新的蠟鑄造法和“相轉換”工藝,成功制備了一種名為聚偕胺肟(WMPAO)的水凝膠粒子,這些粒子具有獨特的大孔結構。隨后,團隊將WMPAO粒子嵌入海藻酸-聚丙烯酸(A-PAA)球中,形成了A-PAA@WMPAO復合球材料。這一新型材料被設計用于高效地從海水中富集和分離鈾酰離子。
在制備過程中,團隊首先利用PAO堿水溶液和蠟的共熔融,制成了蠟鑄大孔PAO(WMPAO)水凝膠。當材料冷卻至室溫后,通過自然干燥去除了其中的水分,得到了硬質的淡黃色塊狀材料。進一步研磨和除蠟處理后,WMPAO水凝膠粒子呈現出類似奶酪的多孔結構。為了優化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性能,團隊將這些粒子包裹在A-PAA球中。
實驗結果表明,A-PAA@WMPAO復合球在多個方面表現出色。它不僅具有極高的吸附容量,還展現了良好的機械強度和重復使用性。更重要的是,該材料對鈾酰離子具有極高的親和力和選擇性。在模擬實驗中,A-PAA@WMPAO復合球對加標真實海水中的鈾提取效率高達95.9%至99.5%(在10天內),并且能夠從10升真實海水中吸附4.79毫克/克的鈾(在15天內)。
這一研究成果為海水提鈾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優化吸附材料的結構和性能,科研人員有望在未來降低海水提鈾的成本,提高提鈾效率,從而為全球能源供應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陳吉平團隊的研究不僅展示了創新的技術手段,還體現了科研人員在面對復雜問題時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精神。隨著研究的深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突破性成果涌現,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這一研究成果的發布也引發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專家表示,陳吉平團隊的工作為海水提鈾領域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有望推動該領域取得更加顯著的進展。
總之,陳吉平團隊在海水提鈾領域的這一突破性成果,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為全球能源供應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