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航基金內部出現重要人事變動,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權益投資部、研究部總經理韓浩正式升任副總經理。與此同時,原副總經理鄧海清因個人原因離職,其下一站或加盟中加基金。這一變動引發市場對賽道型基金發展路徑的關注。
韓浩作為中航基金權益投資領域的核心人物,其管理業績尤為突出。以中航機遇領航混合基金為例,該產品規模從去年底的6.81億元激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32.31億元,增幅超過18倍,占公司權益類基金總規模的近七成。該基金主要重倉AI算力板塊,今年以來凈值表現亮眼。除AI算力外,韓浩管理的其他產品還覆蓋低空經濟、固態電池、大飛機等前沿領域,形成鮮明的賽道型投資風格。
公開資料顯示,韓浩擁有豐富的證券從業經驗,曾任職于民族證券、金元證券、中航證券等機構,2016年加入中航基金后逐步擔任要職。其投資軌跡顯示,他善于捕捉行業風口——從2021-2022年的醫療保健,到2023-2024年的光伏儲能,再到2025年一季度全面轉向固態電池,持倉調整節奏與市場熱點高度契合。這種靈活的策略使其管理的產品規模快速擴張,但也引發關于投資集中度的討論。
中航基金近年來積極布局賽道型產品,除韓浩管理的4只基金外,還發行了覆蓋人形機器人、創新藥、端側芯片、智能駕駛、稀土與戰略金屬等領域的5只基金。這種“精準打擊”策略在科技股行情爆發期成效顯著,但近期監管動向或帶來挑戰。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主題投資風格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主題基金需建立投資集中度管理制度,避免過度集中于單一細分行業。這一規定直指當前部分基金“押注式”投資模式。
市場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管理規模超百億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達109位,較二季度新增34人,增幅超50%。其中,永贏基金任桀、德邦基金陸陽等新晉百億級選手均因重倉AI算力板塊實現規模躍升,其代表產品近一年凈值增長率分別超過200%和100%。不過,業內人士指出,過度依賴單一行業的投資模式可能導致基金凈值與業績基準偏離度過大,如何平衡收益與風險成為關鍵課題。
有分析認為,部分中小基金公司選擇極致化賽道投資作為突圍路徑,但若監管規范此類行為,公司需重新思考差異化發展戰略。例如,重倉機器人板塊的基金通過配置小盤股實現業績領先,但與按市值加權的行業指數偏離度較高,這種模式未來可能面臨調整壓力。如何培養全市場選股能力,而非僅依賴行業輪動,將成為基金經理和機構需要解決的長期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