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領域,一位年輕的創業者正以獨特的開源策略掀起波瀾。2004年出生的黃一,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期間便展現出驚人的技術天賦。2023年,他憑借陸空兩棲無人機項目斬獲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一等獎,同年僅用數十天時間在宿舍打造出成本不足2萬元的雙足機器人AlexBot,并在多個開源平臺完整公開技術方案。這一舉動迅速引發行業關注,其GitHub項目累計獲得超4000星標,文檔瀏覽量突破20萬次。
2025年2月,在傅利葉公司支持下,黃一完成迭代版AlexBotMini的研發。三個月后,這位年僅21歲的大三學生選擇提前畢業,在上海創立RoboParty(蘿博派對),專注全開源雙足人形機器人開發。作為國內最年輕的人形機器人企業CEO,他帶領團隊投入數百萬元進行底層技術研發,甚至在融資啟動首周就收到某上市公司數百臺訂單意向,但毅然選擇拒絕,堅持優先構建技術基礎與開發者社區。
公司成立僅半年便完成千萬美元級種子輪融資,由經緯創投與小米戰投聯合領投,L2F光源創業者基金、銀河通用等機構跟投。這筆國內雙足人形機器人本體領域最大規模的早期融資,將主要用于核心零部件與運動控制技術的自主研發。盡管尚未正式量產,但RoboParty的技術方案已被十余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復刻,用戶覆蓋機器人創業團隊、工業檢測領域等。
與傳統人形機器人企業不同,RoboParty采取全棧開源策略,開放機械設計、電控系統、算法框架、訓練數據等全部技術模塊。這種"生態共建"模式雖在初期犧牲了部分商業利益,但通過社區協作加速技術迭代。目前團隊已研發ATOM01與ATOM02-M系列樣機,計劃2026年二季度發布ATOM02并開源全部技術棧。其技術路線與行業趨勢高度契合:大模型與多模態AI賦予機器人理解復雜指令的能力,模塊化硬件降低開發門檻,sim-to-real技術縮短訓練周期,而上海等地訓練中心的建設則為智能化提供數據支撐。
雙足機器人被視為機器人領域的"終極挑戰"。相比輪式或四足設計,雙足結構需要實時處理重心偏移、觸地反饋、慣性變化等復雜變量,對平衡控制和環境適應能力要求極高。更困難的是智能層面——現有機器人雖能完成預設動作,但缺乏自主理解任務和探索解決方案的能力。大模型技術的突破為這個困局帶來轉機,通過訓練而非編程的方式,機器人開始具備泛化能力,能應對未見過的新任務。
供應鏈的成熟同樣關鍵。近三年高扭矩執行器、輕量化材料等核心部件價格下降超60%,使雙足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量產成為可能。行業觀察家指出,當前階段類似于智能手機發展的2007年:技術可行性得到驗證,成本開始可控,開發者生態初步形成。RoboParty選擇此時入場,通過開源策略降低行業門檻,實質是在構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基礎設施。這種"先建地基再蓋樓"的打法,或許能為早期賽道提供更具持續性的發展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