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近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詳細披露了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最新突破,這些成果標志著科學家們在揭示月球背面演化歷史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嫦娥六號任務成功采集了來自月球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樣品,這些樣品重達1935.3克,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材料。通過對這些樣品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發現。
研究顯示,月球背面在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存在過火山活動,這些活動持續了至少14億年。科學家們還首次獲得了月球背面的古磁場信息,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經歷過一次顯著的反彈。這些發現不僅填補了月球科學研究領域的空白,也為理解月球的內部結構和演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南極-艾特肯盆地作為月球三大構造單元之一,其直徑達到約2500千米,形成時的能量巨大。然而,關于這種大型撞擊對月球演化的具體影響,一直是科學界未解之謎。此次發表的研究成果,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為月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發布會現場,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還介紹了嫦娥六號和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制備和處理情況。目前,嫦娥六號鏟取樣品的初步處理和制樣工作已基本完成,而鉆孔樣品的處理工作仍在進行中。這些樣品被嚴格管理,并已分發給國內外的科學家進行研究,推動了大量科學成果的不斷涌現。
在嫦娥六號樣品中,科研團隊發現了一顆珍貴的大塊頭玄武巖,其大小約2.5厘米,重量達到10克。這塊玄武巖對于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允許科學家們進行更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包括觀察巖相、測定礦物成分以及進行元素和同位素的定量分析。這些分析將有助于科學家們更準確地解讀月球的演化歷史。
嫦娥六號任務的這些突破性發現,不僅深化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也為未來的月球探測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月球的神秘面紗將被逐步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