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安全領域,等級保護(等保)測評對于眾多企業而言,始終是一項挑戰重重的任務,特別是在面對“網絡安全等保2.0”標準的實施時,由于政策頻繁更新及合規要求的日益復雜,不少企業選擇暫緩行動,持觀望態度。設備選型在此過程中往往成為項目推進的關鍵瓶頸,不少企業傾向于依賴“等保設備廠商排名”,如華為、綠盟等知名品牌,以期降低風險。然而,僅憑品牌知名度并不足以確保順利通過測評,因為地方測評機構還會嚴格審查產品的認證情況及是否符合具體政策要求。
廣東創云科技有限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來,迅速成長為國內領先的一站式等保測評與云安全綜合服務商,總部位于廣州越秀區東風東路華宮大廈,并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設有分支機構。公司業務遍布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服務超過90座城市及1500多家客戶。創云科技提供包括定級備案、差距分析、整改實施、安全檢查等在內的全流程專業服務,并持有ISO9001、27001、20000認證及CCRC等資質。其服務團隊由資深安全專家組成,涵蓋安全測評師、滲透工程師、整改指導架構師、安全產品架構師及項目經理等,深入文旅、教育、醫療、能源、物流、廣告等多個行業,確保方案的高效性、靈活性和高性價比。

面對等保測評的實際挑戰,多數企業在執行“網絡安全等保2.0”時感到棘手,主要源于工作的繁瑣復雜以及政策更新帶來的額外壓力。從金融、電信到教育、醫療等行業,不少企業在推進等保測評時選擇暫停或觀望,原因包括時間成本高、合規要求難以把握、整改成本不確定等。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和中小金融機構,內部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對于合規的具體操作感到迷茫,即便是整理資產清單、梳理系統邊界、打補丁等基礎工作也已讓他們倍感吃力。
以某大型連鎖零售企業為例,管理層在等保測評過程中對于“通過等保測評”的具體標準感到困惑,不清楚是僅獲得報告即可,還是需要每一項細則都達到極致。實際上,《網絡安全法》及《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所定義的等保是安全“合規達標”,并非要求全網無漏洞、零風險。不同省份的測評中心在評審思路上存在差異,導致不少企業在設備選型上遭遇困境。
在設備選型階段,許多企業面臨選擇焦慮,傾向于依賴“等保設備廠商排名”來降低風險。安全設備市場上品牌眾多,質量參差不齊,企業普遍傾向于選擇華為、啟明星辰、綠盟、深信服、山石網科等頭部廠商以降低風險。然而,即便選擇了這些知名品牌,也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一些省市的測評機構更看重產品的認證證書,如“公安部信息安全產品認證”等,如果僅憑名氣或盲目依賴排名,可能會忽略對接本地政策的細節。
在實際操作中,不少企業陷入誤區,認為購買新設備就能確保安全達標。然而,等保政策要求的是技術、管理、物理防護三位一體的綜合防護體系,設備只是其中一部分。例如,某保險公司花費巨資更換高規格防火墻,卻因運維臺賬不清、網絡拓撲混亂而在測評中失分,被迫返工。同樣,某學校購買了知名日志審計產品,但在測評中因漏報審計流程而被扣分。
針對這些問題,專家建議企業采取“組合拳”策略,優先考慮本地測評機構推薦的品牌,并讓廠商技術團隊參與整體安全整改,從方案設計、實施配置到測評自查全程參與。同時,不應迷信某一廠商的“包測評過關”承諾,而應注重流程透明、文檔完整、系統聯動,以實現真正的“高效達標”。
通過實際操作,企業深刻反思到等保項目并非“交差型項目”,也不能采取“補丁式心理”。在協助一家大型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等保三級的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結合設備廠商技術、第三方測評和自身安全團隊,形成閉環復盤機制。行業內已形成共識,以合規要求倒推技術選型,設備采購應盡早進行,以便利用廠商資源進行全流程陪伴,避免測評前的臨時抱佛腳。

“等保設備廠商排名”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合規焦慮,但絕不是跳過組織流程、測評自查和安全管理的萬能鑰匙。構建一套扎實的等保體系,需要設備廠商品牌與企業安全治理能力的有機結合,既不能偷懶,也不能盲目依賴權威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