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攝影領域,潛望式長焦鏡頭已成為眾多旗艦及中端機型競相追逐的焦點。這一技術革新使得手機拍照能力日益逼近專業相機,部分影像旗艦更是祭出了雙潛望式長焦鏡頭的組合策略,試圖通過極致的硬件配置來提升影像實力。
然而,這一發展趨勢真的無可挑剔嗎?事實或許并非如此。
據知名爆料博主透露,OPPO即將推出的下一代Find系列將告別四攝雙潛望方案,轉而采用三攝單潛望設計。這一變動引發了業界廣泛關注。
在不少人看來,影像性能的提升理應依賴于硬件的堆砌,為何會有手機廠商選擇“逆流而上”?這確實令人費解。
目前市場上,真正搭載雙潛望長焦鏡頭的手機寥寥無幾,OPPO Find X8 Ultra算是一個典型代表,而小米15 Ultra、三星S25 Ultra雖未采用雙潛望設計,但也配備了兩顆高素質長焦鏡頭。相比之下,華為和vivo則堅守單長焦的三攝方案。
那么,單長焦與雙長焦究竟哪個更實用?從產品的角度來看,雙長焦無疑更具優勢。通過更多的定焦鏡頭,手機相機在多焦段的拍攝能力得以顯著提升,無論是3倍、3.2倍還是3.5倍的長焦,都能與5倍乃至10倍的潛望式超長焦鏡頭相互配合,通過算法減少畫質損失。
以小米15 Ultra為例,它配備了3倍光學變焦和4.3倍光學變焦的兩顆長焦鏡頭,換算成焦距分別為70mm和100mm。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50-70mm這類焦段能夠提供更為靈活的構圖和壓縮景深的效果,因此備受青睞。這也是用戶愿意為影像旗艦買單的關鍵因素之一。
然而,如果小米15 Ultra僅搭載一顆4.3倍光學變焦的長焦鏡頭,那么主攝23mm到長焦100mm之間的焦距將出現空缺,只能通過數碼變焦來實現變焦效果,而數碼變焦的畫質顯然不及光學變焦。
但雙長焦方案就真的完美無缺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vivo X200 Ultra的14mm+35mm+85mm三攝配置便是一個反例。盡管它在每個焦段之間都存在一定的空缺,但通過大尺寸傳感器和無損裁切技術,vivo依然能夠提供五個焦距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潛望長焦鏡頭面臨著體積、焦段和畫質之間的權衡問題。為了塞入兩顆長焦攝像頭,小米、OPPO和三星等廠商都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做出妥協。例如,小米和OPPO選擇犧牲了超廣角鏡頭的素質,而三星則選用了一顆性能較弱的傳感器作為中長焦鏡頭。這些妥協雖然可以理解,但對于頂級影像旗艦而言,仍顯得有些不盡如人意。
隨著消費者對“攝像頭海戰術”的識破以及手機內部空間的日益緊張,廠商們逐漸回歸理性,開始采用更為精簡的三攝方案。例如,一加13T便直接回到了主攝+超廣角的“復古”組合。
在雙長焦與單長焦鏡頭的選擇上,手機廠商同樣需要找到平衡點。一方面,可以通過提升潛望式光學變焦鏡頭的技術含量來增強單長焦鏡頭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算法和“外掛鏡頭”來彌補焦段的空缺。
例如,索尼Xperia 1 V搭載的潛望式長焦鏡頭便支持等效85到125mm的連續變焦,覆蓋了常用的焦段。雖然造價高昂且技術要求較高,但這無疑為單長焦鏡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小米的磁吸式光學系統和vivo的增倍鏡也是值得借鑒的解決方案。
這些創新嘗試不僅突破了傳統光變的限制,還通過算法和外接鏡頭的配合,大幅提升了手機長焦鏡頭的成像效果。盡管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戰,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優化,我們有理由相信手機攝影的未來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