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日韩久久影院,亚洲欧美在线观看首页,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最新,一级毛片在线观看免费

資訊在沃

為什么要對大熊貓進行野化放歸?

   發布時間:2024-11-21 07:06 作者:陳麗

為什么要對大熊貓進行野化放歸?

“賢賢”在吃工作人員投喂的窩窩頭。

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內天臺山的工作人員身穿“熊貓服”,給野化培訓場內的母熊貓“賢賢”投喂蘋果。

在野化培訓場內活動的母熊貓“賢賢”。

在野化培訓場外,工作人員身穿“熊貓服”,用無線電定位設備搜尋大熊貓的蹤跡。

野化培訓場內,母熊貓“田田”(左)帶著幼仔活動。

在動物園里,我們能看到圈養的大熊貓,在伺養員的精心呵護下快樂地玩耍。但大熊貓也需要野化放歸,就是把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重回大自然的懷抱。科學家為什么要對大熊貓進行野化放歸?大熊貓到野外后,科學家又如何監測它們的行蹤呢?

1 野化放歸對保護大熊貓具有重要意義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已增長到近1900只,分布在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涼山等六大山系。由于大江大河、高山、公路等地理的阻隔和人類干擾,野生大熊貓被分隔為33個局域種群。其中,18個種群的數量不到10只,面臨種群滅絕風險。

經過科學家的論證,把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能很好地補充野外種群數量,增加種群遺傳多樣性。野化放歸是復壯或重建大熊貓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對保護大熊貓具有重要意義。

“大熊貓野化放歸,就是在人工圈養的大熊貓種群增長到一定數量之后,將部分人工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以達到復壯野生大熊貓種群的目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基地主任吳代福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為了拯救大熊貓孤立小種群,改變其瀕臨滅絕的狀態,也為了整個大熊貓種群能夠持續生存,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從2003年起就開始實施大熊貓野化放歸計劃。開展20多年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在他們的不斷創新和努力下,我國已建立起完善的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技術體系。

2 野化培訓分為兩個階段

野化放歸這么重要,那大熊貓參加野外生存“培訓”辛苦嗎?按照大熊貓的生長發育和行為發育特點,野化培訓分為兩個階段,剛出生至1歲左右,大熊貓幼仔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培訓圈內,幼仔吃的是母乳;1歲左右至放歸前,大熊貓幼仔在20萬-30萬平方米的大型培訓圈內,幼仔逐步學會自主采食竹子。大型培訓圈選在大熊貓野外棲息地環境里,那里有高大的喬木、茂密的竹林以及復雜的地形,處于完全自然狀態。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還創造性地實施“母獸帶仔”培訓。科研人員會優先選擇具備野外生活經歷的經產大熊貓,或者育幼能力強的個體,在充分考慮年齡、遺傳背景等因素后讓其“帶仔”。從出生起,幼仔就跟隨母獸生活,逐步學會在大自然中覓食、尋找水源、躲避天敵等生存技能。大熊貓在完成一系列訓練并經過專家論證評估后,才有可能放歸自然。

3 如何追蹤放歸后的大熊貓?

放歸野外后,科學家如何了解大熊貓的生存狀態呢?在放歸時,大熊貓會被戴上一個可追蹤監測的電子頸圈,科學家可以通過衛星信號來追蹤大熊貓的活動軌跡、健康狀況等信息。不過,頸圈會在一年半左右脫落,無法長期追蹤監測,必須依靠紅外相機、糞便取樣等多種方式收集更多數據。

因此,科研隊員還會在深山老林中搜尋大熊貓糞便,記錄相關詳細信息,通過提取DNA,分析大熊貓的性別、年齡、種群、親緣關系等。

2021年11月,都江堰市國有林場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時,通過紅外相機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影像,疑似為2018年放歸的大熊貓。專家團隊前往現場勘驗,并采集糞便樣品作進一步檢測。通過從中提取的DNA,確定這只5歲多的雌性大熊貓正是2018年放歸的大熊貓“小核桃”,這讓科研隊員們十分驚喜。

 
 
更多>同類內容
全站最新
熱門內容
本欄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