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縣域旅游展現出蓬勃發展好勢頭。平臺數據顯示,今年多個重要假期,縣域游訂單增速高于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潑天流量”還轉化為消費留量,給當地帶來節節攀升的旅游收入。據統計,2024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旅游總收入超過萬億元,增長接近五成。
過去,常有人感嘆一些特色小城有個性、有看點,卻留不住游客。因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接待服務水平不高,游客來了只能看看景、吃頓飯,住宿、購物等拉動消費的大頭還是要回到大城市去。小縣城貢獻了旅游資源,卻很難從中獲得經濟效益。
如今,游客越來越愿意在縣域消費,高檔酒店一房難求,特色小店座無虛席,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度越來越高。有觀點認為,這些變化主要是順應了消費者追求高性價比的消費趨勢,符合精打細算最大化滿足旅游體驗的消費邏輯。但這種理解還是有些片面。近年來,縣域交通住宿設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穩步向好、旅游產品供給不斷優化,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支持,才是讓縣域“流量”變“留量”的真正原因。
旅游其實就是換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就像消費者喜歡去民宿、酒店、露營地延續做飯、運動、喝茶等生活方式一樣,縣域旅游也是旅游生活化的另一種體現。本地人生活過得好,外地人自然留得住。因此,發展縣域游要從挖掘生活型旅游資源、開發生活型旅游產品、滿足生活型旅游需求上發力,對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開發,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不斷提高縣城旅游的含金量。
讓精神物質雙豐收。“奔縣”游客不僅追求小城生活的松弛感,在物質層面的舒適度也不能含糊。比如,躺在酒店里就能隨手點一杯外賣咖啡,在遍布街頭的便利店中能買到自己心儀的物品,這些需求都需要供給側不斷提質升級。根據相關機構分析,今年以來縣域經濟發展帶動服務零售市場主體數量顯著增多,本地生活休閑類商戶數增長較快。越來越多品牌下沉,各類首店落地縣城,縣域消費業態愈發豐富,拉近了“大城小縣”的消費差距。不過,品牌下沉還處于市場探索初級階段,進一步挖掘游客消費潛力,還要深耕本地特色,豐富產品供給,創新商業形態,持續帶動縣城游消費熱潮。
當更多寶藏小城被“看見”,做出特色、避免趨同便是其長紅密碼。這就需要小城精心打造核心旅游品牌,不僅亮出好風景,拿出好服務,還要將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全面結合,推動文化資源向深度游、體驗游產品轉化。比如,通過“音樂+旅游”“賽事+旅游”等融合業態增加旅游產品種類,提高旅游體驗感。充分釋放“文旅+”潛力,打造多元化旅游產品體系,提升縣域旅游吸引力,形成唯我獨有的發展優勢,才能讓消費“留量”持久賦能縣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