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藍點觸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點觸控”)宣布完成超億元C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珠海科技產業集團參與跟投。此次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研發能力提升、生產工藝自動化升級以及市場拓展,為公司在機器人傳感器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作為一家專注于機器人力傳感器硬件研發的企業,藍點觸控已形成覆蓋人形機器人六維傳感器、通用六維力傳感器、關節扭矩傳感器及拉壓力傳感器等多個系列的產品矩陣。其客戶群體包括智元機器人、小米機器人、優必選、眾擎等頭部人形機器人廠商,同時與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等行業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公開數據顯示,藍點觸控的機器人關節力傳感器累計出貨量已突破10萬臺,市場占有率超過95%;人形機器人六維力傳感器出貨量超萬臺,市占率達80%以上。
隨著產品規模化交付能力提升,藍點觸控正加速推進生產環節的自動化改造。公司在廣東新建的1萬平方米生產基地已投入運營,新一代全自動機器人關節力傳感器生產線年產能達100萬套,末端六維力傳感器年產能20萬套,整體產能預計提升3至4倍。這一布局不僅強化了供應鏈穩定性,也為應對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提供了保障。
公司負責人劉吳月指出,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速度超出預期。去年行業聚焦技術突破與愿景探討,而今年已進入實體出貨放量階段。需求增長不僅來自前沿客戶的原型驗證,更源于數據訓練和部分有限應用場景中形成的批量化穩定訂單。例如,在家居、商超、物流等場景中,數據訓練通過收集物理交互數據優化AI模型與控制算法,成為機器人從“預設程序”向“自主智能”躍遷的關鍵環節。高精度力覺傳感器作為數據采集的核心入口,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盡管機器人終端落地仍面臨挑戰,但劉吳月觀察到,迎賓展示、商業演出及特定工廠作業等場景已實現初步應用。他強調,技術落地是一個螺旋迭代的過程,企業需從有限場景切入,逐步解決實際問題。“當技術成熟度與商業落地距離較遠時,選擇小場景突破是更務實的策略。”
針對行業泡沫問題,劉吳月保持理性態度。他認為,高科技領域必然存在泡沫,但泡沫的消退將篩選出真正具備競爭力的企業。藍點觸控的核心優勢在于技術縱深能力——團隊需同時掌握機械設計、軟件開發與算法優化等跨學科技術,且需持續投入資源保持技術立體性。為此,公司計劃從三方面強化競爭力:研發端深化客戶服務能力以鎖定客戶;生產端通過迭代優化降低成本;市場端借助紅杉中國的國際資源拓展海外業務。
在海外市場,藍點觸控依托航天技術積累形成的研發能力,已達到國際頭部企業水平;而依托國內供應鏈優勢,其產品迭代周期可縮短至2-3周(含航運時間),顯著快于國際競爭對手。目前,公司已在歐洲市場形成規模化業務,此次引入紅杉中國投資,將進一步借助其全球網絡加速國際化布局。
據了解,藍點觸控的傳感器產品已實現IP67級防塵防水,可適應復雜工業環境。例如,其水下展示的傳感器在模擬場景中穩定運行,驗證了產品在極端條件下的可靠性。這種技術突破為機器人進入更多非結構化場景提供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