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針對國內智能駕駛領域宣傳的混亂現象,工信部發布了一則重要通知,對汽車制造企業在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宣傳上的行為進行了詳細規范。這一通知的核心內容涵蓋四大方面,旨在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首要任務是要求車企全面開展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驗證工作,確保技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緊接著,通知明確了系統功能的界限以及相應的安全響應措施,為消費者提供清晰的功能預期。在此基礎上,通知強調車企必須杜絕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對消費者的告知義務,確保信息的透明度和準確性。最后,車企被要求承擔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致力于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的整體安全水平。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隨后在官方公眾號上發文警示,指出虛假宣傳若導致嚴重后果,如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將可能觸犯刑法,責任人或將面臨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以及罰金的處罰。這一規定進一步強調了合規宣傳的重要性。
針對這一系列規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進華撰寫文章進行解讀。他特別指出,部分車企濫用“L2+”概念,違規展示脫手駕駛等操作,誤導消費者。因此,明確禁止使用誤導性自動駕駛表述,重申“組合駕駛輔助并不等同于自動駕駛”。張進華強調,企業應發揮主體責任,誤導性宣傳和偽劣產品將觸及法律底線。
隨著這些嚴格規定的出臺,國內車企的宣傳策略出現了顯著變化。在上海車展上,車企對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宣傳風格與以往大相徑庭。以往常見的“智駕”、“高階智駕”、“無限接近L3”、“全場景”、“零接管”等夸大性標語已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謹慎的“智能駕駛輔助”表述。部分企業在發布會上甚至多次強調相關功能的“輔助”特性,以避免消費者誤解。
多位車企高管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過度宣傳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容易導致消費者對功能邊界產生錯誤判斷,從而增加潛在的安全風險。他們普遍認為,相關部門對駕駛輔助宣傳進行規范是積極的舉措,有助于推動行業從激進發展轉向更加理性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