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崢
一抓一放——隔著手機屏幕,對著上面的文件,在空中比劃出一個抓的姿勢,再輕輕一提,文件內容就被放到了另外一臺平板設備上……11月26日,吃瓜群眾被一種名為AI隔空傳送的功能驚艷到了,有人戲稱之為“超能力”,有人驚呼看到了魔法……
AI隔空傳遞到底是一項什么技術?它需要哪些硬核技術支撐?為此,記者采訪了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智能控制研究室副研究員郭承軍。
AI隔空傳遞
涉及感知、數據處理和通信技術
郭承軍告訴,AI隔空傳遞主要涉及三大技術:手勢識別與感知,數據處理與分析,設備連接與通信。
手勢識別與感知,即依靠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如深度攝像頭、紅外傳感器等,高精度地捕捉用戶的手勢動作及空間信息,包括手部的位置、形狀、運動軌跡等,為后續的分析識別提供數據基礎。
數據處理與分析,則是借助強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機器學習模型,對傳感器獲取的手勢數據進行實時處理、分析和理解。這些經過大量數據訓練的算法,能夠準確識別特定的手勢模式,并將其轉化為對應的操作指令。
設備連接與通信,是通過高效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如星閃、藍牙、Wi-Fi等,實現設備之間的快速穩定連接和數據傳輸,確保用戶操作的即時響應和數據的準確傳遞。
AI隔空傳遞
與藍牙近距離傳輸有什么不同?
現在,手機用戶也在使用類似的近距離傳輸技術。通過藍牙或Wi-Fi技術,即可實現幾米距離內,設備間的文件共享。
而AI隔空傳遞涉及創新性技術融合以及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它的應用場景也得到了拓展。郭承軍總結,AI隔空傳遞是一種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超寬帶(UWB)技術、屏幕手勢觸發識別功能等相結合的創新技術。“它利用UWB技術實現高精度定位和通信,借助內置的AI算法以及視覺識別技術,準確識別用戶的手勢動作,從而在不同設備之間快速傳輸文件、圖片等數據,無需依賴傳統的藍牙或Wi-Fi連接。”
而在全新交互方式方面,該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設備交互方式,用戶僅需通過簡單的手勢,如抓握、揮手等動作,即可完成數據傳輸操作,極大地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和趣味性,為智能設備間的交互提供了新思路。
在應用場景中,AI隔空傳遞功能不僅適用于手機與平板電腦之間的數據傳輸,還可在智能家居、辦公場景等領域發揮作用,如用戶可以通過隔空操控來控制智能家居設備,提高家居生活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在辦公場景中,快速傳輸文件、圖片等多媒體內容,提高工作效率和協作效率。
AI隔空傳遞
涉及了哪些硬核技術?
AI隔空傳遞看似魔幻,細說下來,其實有五大工程技術“兜底”。
首先,傳感器技術當仁不讓。深度攝像頭,精確地捕捉物體的三維空間信息,包括手勢的位置、深度、形狀等,為后續的手勢識別提供詳細準確的數據基礎。紅外傳感器,通過發射和接收紅外線來檢測物體的存在和位置,能夠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工作,可用于感知手勢的移動和位置變化,輔助實現隔空操作的識別。
第二,大火的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算法,經過大量的手勢數據訓練,機器學習算法能夠學習和理解不同手勢的模式和特征,從而準確地識別用戶做出的各種手勢動作,并將其轉化為對應的操作指令,實現隔空傳遞的控制。還有計算機視覺技術。對攝像頭捕捉到的圖像或視頻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識別其中的物體、場景和手勢等信息,在隔空傳遞中,用于確定手勢的位置、軌跡以及與設備和內容的交互關系,輔助實現精準的隔空操作。
第三,通信技術,藍牙、Wi-Fi、超寬帶(UWB)技術、星閃技術等。郭承軍解釋,星閃技術是一種新的無線短距通信技術,具有低時延、高可靠、精同步等特點,能為設備之間的交互提供更高效的連接,滿足高清投屏、低延遲游戲等場景對數據傳輸的要求,有望在未來的隔空傳遞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另外,還需要硬件處理技術。其中,高性能芯片作為設備的核心處理器,承擔著數據處理、算法運算、指令執行等重要任務,能夠快速地對傳感器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支持復雜的人工智能算法和通信協議,確保隔空傳遞過程中的手勢識別、數據傳輸等操作的實時性和流暢性。
最后,還有安全加密技術,保護用戶隱私及信息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