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吉祥航空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據一名網友爆料,2月23日,在乘坐吉祥航空某航班時,發現所提供的飛機餐中的堅果包已經過期10天。面對這一情況,機組人員承諾給予1000元的賠償,但要求乘客簽署一份保密協議。
從網友曬出的圖片中可以看到,堅果包的生產日期為2024年8月13日,保質期為6個月,但在發放給乘客時已經過期。而保密協議中則明確承諾給予1000元的補償,但要求乘客對事件的全部細節,包括事件發生的經過、原因以及補償金額等信息保密,不得對外透露。
爆料網友表示,機組人員堅持要求簽署保密協議,甚至威脅稱如果不簽就不讓下飛機。在表示放棄補償并急于趕乘下一班飛機后,網友才得以離開。事后,該網友選擇匿名舉報此事,但吉祥航空方面卻表示,不提供證件號則不予處理。
隨著事件的曝光,吉祥航空迅速作出回應。公司表示,當班乘務組在發現問題后,立即向公司報告,并迅速啟動了應急處理機制。航班抵達后,公司第一時間向乘客致歉,并提供1000元/人的服務補償金。同時,吉祥航空還表示,已立即開展事件調查,并將根據調查結果對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為了杜絕此類問題的再次發生,公司還重新梳理了外站回程航班堅果類小零食的配送流程,并完善了機上核查機制。
然而,對于“強制簽署保密協議”的說法,吉祥航空方面則予以否認。公司表示,經調查,機組人員是在機艙門口向乘客發放補償金和保密協議的,并沒有強制乘客簽署。即使不簽署協議,乘客也可以領到補償金。
事實上,航司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并非個例。例如,今年早些時候,國泰航空某航班上也有多名乘客出現食物中毒情況,經調查可能與航班上供應的紅菜頭沙律受金黃葡萄球菌污染有關。去年,也有乘客在東航航餐中吃出了異物,以及在深圳航空航班上發現發霉的水果等。
法律專家指出,作為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合同主體,航空公司應對其提供的餐食質量負責。即使餐食由外包方生產,該服務仍被視為運輸服務的一部分。因此,消費者在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應保存好相關證據,如問題食品及其包裝的照片、視頻,以及登機牌、機票等憑證。如身體不適,還應保存好就醫憑證。隨后,可根據《食品安全法》向航空公司或餐食生產者提出索賠。若索賠未果,可向民航局或12315進行投訴。
吉祥航空作為一家民營資本航空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來,業績經歷了波動。2015年上市后,公司營收大幅增長,但歸母凈利潤卻有所波動。受到疫情影響,2020至2022年期間,公司累計虧損高達50億元。然而,隨著疫情的緩解,2023年起公司業績開始復蘇。2024年前三季度,吉祥航空實現收入174.92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2.71億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單季度凈利潤卻有所下降。
吉祥航空的控股股東均瑤集團目前質押了較高比例的公司股票。截至2月14日,均瑤集團累計質押公司股票8.1億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數的79.66%,占公司股份總數的36.98%。盡管吉祥航空表示質押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但仍需關注后續可能出現的風險。
盡管此次“過期堅果事件”在網絡上引起了較大關注,但吉祥航空的股價并未受到過大影響。截至2月25日收盤,吉祥航空股價報收12.99元/股,下跌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