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資餐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境遇引發廣泛關注。曾經備受追捧的洋品牌,如今不少門店悄然更換招牌,甚至有部分品牌直接將股權轉讓給本土企業,試圖以此延續經營。這一現象背后,是中國消費市場格局的深刻變革。
回溯十幾年前,外資餐飲品牌在中國市場可謂風光無限。以某外資咖啡品牌為例,一杯拿鐵售價三十多元,店內卻常常座無虛席,年輕人將其視為談事、打卡的時尚場所;某外資漢堡店初入中國時,門店開業時排隊人群能繞商場半圈,家長帶孩子前往就餐,被視為一種有面子的消費選擇。當時,外資餐飲憑借“高端、新鮮”的標簽,以及成熟的供應鏈和品牌營銷模式,在中國市場一路高歌猛進。
然而,如今外資餐飲品牌卻紛紛陷入困境,其“賣身”現象背后,消費端的變化是重要原因。過去,外資餐飲的新鮮感源于市場可選品牌的稀缺。但如今,本土餐飲行業競爭激烈,奶茶、火鍋、小吃快餐等品類蓬勃發展。本土品牌不僅在口味上更貼合中國消費者的偏好,性價比也更高,服務更加靈活。例如早餐時段,外資的三明治和咖啡,遠不如樓下包子、豆漿來得接地氣;聚餐時,麻辣鮮香的本土火鍋,比標準化的外資西餐更能營造熱鬧氛圍。隨著消費者選擇增多,外資餐飲的“新鮮感”優勢逐漸消失。
經營端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許多外資餐飲品牌過于依賴自身的“全球模式”,不愿進行本土化調整。部分品牌菜單多年不變,忽視了中國消費者對辣味、湯類等口味的喜愛;一些品牌堅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產品定價偏高。在當下年輕人消費日益理性的背景下,消費者不再愿意僅為“外資”標簽支付額外費用。近年來房租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外資品牌的管理體系相對僵化,反應遲緩,等其試圖調整策略時,市場已被本土品牌占據。
盡管外資餐飲品牌面臨諸多挑戰,但并非毫無機會。部分成功留存的外資品牌,要么在本土化方面做到極致,如根據中國口味調整菜單、積極擁抱外賣和團購等新消費模式;要么堅守核心優勢,在食材品質、場景體驗等方面做到無可替代。而那些固守舊模式的外資品牌,“賣身”或許是其延續生存的可行選擇。通過將股權轉讓給更熟悉中國市場的本土企業,或許能為品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外資餐飲品牌接連“賣身”,本質上是中國消費市場從“增量競爭”向“存量競爭”轉變的結果。過去,市場處于擴張階段,外資品牌進入即可獲利;如今,市場競爭激烈,只有真正懂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企業才能生存。對于投資者而言,這一現象提醒他們,無論是外資還是本土品牌,關鍵在于能否緊跟消費者需求變化、有效控制成本,并持續創造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