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最新“可信數據庫”評估結果,天翼云自主研發的高可用關系型數據庫TeleDB憑借卓越的安全性能通過專項測試,標志著其技術指標與安全能力已躋身行業前列。這一成果的背后,是中國電信在“云+AI”融合趨勢下,對數據安全治理體系的系統性布局與創新實踐。
隨著人工智能與云計算的深度融合,數據生態呈現多元化特征。個人信息、模型數據、生成內容及日志數據等跨主體流動,形成復雜的流轉路徑。云服務商、用戶與模型提供者間的數據交互,對安全責任劃分提出更高要求。天翼云以“數據主權明晰、責任共擔”為原則,構建了全流程可視化追蹤體系,通過TeleDB數據庫的SQL審計、白名單控制、SSL加密等技術,實現數據歸屬與安全責任的精準界定。該數據庫還支持存儲加密、動態脫敏等企業級防護功能,為云上業務提供多層次安全屏障。
中國電信的防護體系不僅限于單一產品。其打造的云網安全中臺已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通過安全能力池的靈活編排,提供超過50種細分安全服務。云悉安全運營平臺整合態勢感知、流量檢測、日志審計等組件,結合“本地+云端”雙模式運營,為用戶構建“平臺-組件-服務”一體化防護網絡。該體系可根據需求提供SaaS化或私有化部署,實現資產可視、威脅預警、風險研判與云地協同響應,目前已為百余家政企客戶提供定制化安全解決方案。
在數據安全運營領域,中國電信自主研發的“電信數盾”系統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從采集、存儲到傳輸、銷毀,系統通過訪問控制、加密防護、溯源審計等技術,有效應對數據泄露、合規風險等挑戰。其細分場景應用包括工作秘密防護、數據流通監測等,在政務、金融等領域形成典型實踐案例。
面對AI技術帶來的新型攻擊手段,中國電信構建了端到端協同防護體系。以“云堤·抗D”“安全大腦”等產品為核心,形成覆蓋網絡、數據、云、終端等七大領域的安全服務矩陣。其中,國內首個安全領域高質量數據集“阡陌數聚”已積累10萬億條標注數據,日均處理2TB流量,通過三級風險分類標簽提升數據安全性。基于該數據集訓練的“星辰—見微安全大模型”,具備智能攻防分析、威脅降噪等能力,可破解告警疲勞、攻防不對等難題。2025年開源的大模型基礎護欄技術,在提示注入攻擊檢測中超越國際同類產品,為政務、金融等行業提供全流程智能防護。
政策與生態的雙重驅動下,中國電信持續深化安全體系建設。對標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標準,企業從識別、防護到處置各環節落實關基保護要求,建立跨網絡、應用、業務的全鏈條防護機制。針對生成式AI風險,嚴格遵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通過AIGC管理制度實現內容安全管控。在生態合作方面,“天翼網信安全產業聯盟”聯合頭部廠商、科研機構推進技術創新,在云安全、終端防護等領域形成開放協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