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衛星互聯網領域迎來了一股強勁的發展勢頭,其中千帆星座計劃尤為引人注目。該計劃被視為中國版的“星鏈”升級版,目標是通過發射約1.5萬顆低軌衛星,構建一個覆蓋全球的高速互聯網網絡,為全球偏遠地區提供更快、更穩定的網絡連接。
千帆星座計劃自2023年底正式啟動以來,進展迅速。衛星設計采用了創新的平板形狀,便于堆疊發射,同時載荷配置專注于提供高吞吐量和低延遲的寬帶服務。在上海松江區的G60衛星數字工廠,首顆衛星順利下線,該工廠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計劃每1.5天制造一顆衛星,年產能超過300顆。
值得注意的是,千帆星座并非中國首個衛星互聯網計劃,此前已有星網計劃等先行者。然而,千帆星座作為一個獨立且規模更大的項目,更加注重商業化應用,旨在通過創新模式推動全球網絡建設。該計劃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預計到2030年,衛星數量將達到1.5萬顆,提供包括手機直連在內的豐富服務。

在衛星發射方面,千帆星座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果。2024年,首批18顆衛星通過長征六號火箭成功發射,之后發射頻率迅速加快,到今年4月已有90顆衛星進入軌道。目前,發射節奏已縮短至每3到5天一次,預計到7月底在軌衛星數量將超過200顆。這一快速推進的發射節奏,得益于中國強大的火箭技術支持。
中國的火箭技術在衛星互聯網建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長征系列火箭,如長征二號丁、長征六號和長征八號,憑借強大的運載能力和一箭多星技術,在衛星發射中表現出色。尤其是長征二號丁火箭,在2023年成功發射了41顆衛星,刷新了國內一箭多星的記錄。這些火箭的高效發射能力,為千帆星座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低軌衛星軌道資源的競爭日益激烈。按照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定,衛星軌道資源按先到先得原則分配,因此全球各國都在積極爭奪有限的軌道空間。美國的星鏈計劃已在軌道上部署了超過8000顆衛星,覆蓋100多個國家,用戶數量突破500萬。面對這一挑戰,中國的千帆星座計劃加速推進,迅速迎頭趕上。
中國在衛星互聯網領域的發展不僅注重規模擴張,更強調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千帆星座計劃將5G技術與衛星通信深度融合,通過批量生產和國產火箭的運載能力,有效降低每顆衛星的發射成本。與星鏈相比,中國的衛星互聯網在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

中國在可重復火箭的研發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天龍三號、朱雀三號等新一代火箭逐漸進入測試階段,預計未來將具備更強的運載能力和更低的發射成本。這些火箭的成功發射,將為衛星互聯網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推動中國在全球衛星互聯網領域的競爭力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