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券商資管領域掀起了一股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并申請公募牌照的熱潮,這一趨勢被視為券商資管業務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然而,現實情況卻顯示出,券商資管的公募轉型之路并非坦途。據最新數據顯示,券商資管當前的公募管理規模僅為6439.16億元,占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比重尚不足5%。更令人矚目的是,自去年以來,已有超過一年的時間未有新的券商資管子公司成功獲得公募牌照。
這一緩慢的增長態勢與牌照審批的收緊有著密切關聯。據Wind數據統計,盡管券商資管子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在過去一年中實現了8.95%的增長,但這一增速相較于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快速發展仍顯滯后。其中,非貨幣型基金的增長更是微乎其微,僅為4.42%。債券型基金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占據了非貨基中的55%份額。
業內人士指出,券商資管在申請公募牌照和開展公募業務時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一方面,部分券商資管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和合規風控能力相對有限,導致其在公募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另一方面,券商資管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尤其是在固收類產品領域,這限制了投資者的選擇范圍,也影響了資金的流入。
在近日舉行的“2024中國金融機構年度峰會”上,國信證券副總裁、國信資管董事長成飛表示,券商資管規模近年來持續壓降,資管業務收入也呈現下滑趨勢。盡管各家證券公司都在積極申請公募資管牌照,以期分享公募市場的高速發展紅利,但實際情況卻遠未達到預期。扣除參公大集合產品后,券商資管的公募管理規模僅為約6000億元,行業占比依然不足5%。
目前,已有30家證券公司成立了券商資產管理子公司,其中11家已經獲得了公募基金牌照。然而,自去年11月興證證券資管獲批公募業務資格以來,已有超過一年的時間未有新的券商資管子公司獲得公募牌照。目前,仍有廣發證券資管、上海光大證券資管、安信證券資管、國金證券資管等4家券商資管公司的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在審批進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行業增長緩慢和牌照審批趨嚴的現狀,券商資管在公募業務方面的戰略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太平洋證券總裁助理兼資管部總經理吳盛生表示,盡管券商資管仍然希望獲得公募牌照以拓寬業務范圍,但從監管角度看,公募牌照的準入正在趨嚴、節奏正在放緩。目前,持有公募牌照的機構已接近160家,但其中僅有49家管理非貨幣基金的規模超過1000億元。因此,提高機構質量而非增加機構數量已成為公募行業的當務之急。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盡管審批速度有所放緩,但監管對券商資管公募業務的支持態度并未發生根本改變。審慎審批有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成飛也表示,券商資管應當回歸初心,將發展思路聚焦在為客戶創造價值上。他強調,中國資管市場前景廣闊,各類資管機構只要找準發展方向,都有可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