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結束的第十批國家藥品集中采購中,藥品價格競爭之激烈前所未見,引發了廣泛討論。此次集采不僅競價規則大幅調整,而且年內僅實施一次,導致企業間的競爭異常白熱化。
數據顯示,本次集采共有62個品種成功采購,吸引了439家企業的778個產品參與競標。然而,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僅有234家企業的385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投標企業的中選率約為53.3%,創下歷史新低,甚至低于首批(“4+7”)集采約58%的中選率。
與以往相比,第十批集采的競價壓力空前巨大,場面堪比“4+7”時期的激烈程度。這一變化的原因在于,今年僅有一輪國家藥品集采,因此吸引了較多的過評企業參與,競標企業數量幾乎翻倍。同時,集采規則的調整也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競價壓力。
具體而言,入圍企業數量有所減少,例如以往5家企業可以入圍4家,而此次僅能入圍3家。核心的競價規則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取消了以往降幅50%的保底機制。這意味著,企業如果想要中選,就必須在價格上展開更激烈的競爭。
在競價過程中,企業的報價必須換算成單位可比價后,小于或等于同品種最低單位可比價的1.8倍,才能獲得擬中選資格,即所謂的“1.8倍的熔斷機制”。不過,為了提升企業的中標幾率,此次集采也首次引入了“復活機制”。即使報價高于1.8倍的熔斷線,只要能夠入圍,企業仍有機會通過接受最高擬中選價格或滿足其他條件來獲得擬中選資格。
此次集采規則的調整,旨在整治藥品集中采購過程中存在的圍標、串標等亂象。圍標現象一直是藥品集采中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企業通過“先漲價再打折”的方式應對集采,導致藥品價格虛高。為了防范圍標企業將價格報在特定降幅區間就能中標,集采規則取消了降幅50%的托底機制。
同時,針對B證企業(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的監管也在收緊。B證企業無需自建符合GMP標準的生產工廠,可以委托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進行生產,因此具有較低的成本優勢。然而,這也使得B證企業成為圍標、串標等不正當行為的重災區。為了整治B證亂象,此次集采對B證及相關企業作出了更多限制,包括規定申報同品種的不同企業委托同一家生產企業生產、企業之間存在該品種有效注冊批件轉讓等情形視同一個名額等。
在激烈的競價中,B證企業展現出了驚人的競爭力。以間苯三酚注射液為例,四川海夢智森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一家純粹的B證持有企業,憑借0.22元/支的最低價奪得該品種第一順位的中標資格。在間苯三酚注射液的9家中標企業中,有6家均為B證企業,占比高達三分之二。其他A證企業如萬邦德制藥、湖南科倫等均未中標。
分析認為,B證企業敢于報出低價的原因在于,目前針對B證企業的監管正在收緊,其生存環境將變得愈發艱難。因此,B證企業只能在此時放手一搏,通過低價中標來止損。隨著B證亂象得到整治,大批B證企業將陸續退出市場,未來的藥品集采有望迎來更加清朗有序的競爭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此次集采競爭激烈,但藥品質量仍然是首要考慮的因素。集采機構和企業應共同努力,確保中選藥品的質量和安全,以保障患者的用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