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寧芝 周卓玥
日前,59歲的桑潔(化名)專程從家鄉趕到四川省腫瘤醫院,為他的救命恩人林桐榆醫生獻上了潔白的哈達。
原來,一年多前,桑潔被確診患有惡性腫瘤,而且存在BRAF V600E基因突變,如果不治療,生存期不足三個月。然而,在林桐榆醫生團隊的努力下,經過一年零三個月的治療,桑潔出院時已達到影像學無瘤狀態,進入到維持治療和定期復查階段。
四川省腫瘤醫院院長林桐榆醫生(前排中間)
困難重重
如何讓患者絕處逢生?
2023年6月,桑潔被診斷為直腸低分化腺癌伴全身多處轉移,并伴有BRAF V600E基因突變。這種疾病罕見且兇險,全球醫學界公認其生存期極短。為尋求治療,2023年7月,他在另一名治愈患者的家屬推薦下,找到了四川省腫瘤醫院院長林桐榆醫生。
林桐榆醫生回憶,桑潔的病情面臨雙重挑戰,腸癌的肝轉移已經足夠棘手,BRAF V600E基因突變更是雪上加霜。他形象地比喻:“這條上山的路沒人開,你都不知道往哪走。我們有針對BRAF V600E基因突變的藥物,但它對其他部分惡性腫瘤有效,對腸癌的效果不佳。”
面對挑戰,秉持著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林桐榆醫生帶領其醫療團隊陳永昌醫生、張偉醫生、綜合科王久惠主任、唐小麗及朱科第護士長等醫護人員,制定了多學科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方案,并根據其病情變化不斷調整策略。“從人力、物力、思維方式以及什么時候做手術等多方面考慮。”他說。
在這期間,桑潔一直間斷在綜合科A區住院,他除接受靶向藥物治療外,還先后接受了19次化療和3次大手術,綜合科A區團隊全程嚴密監控病情,進行情緒管理、睡眠調節和藥物監測等全方位的護理支持。其中一次手術,由林桐榆醫生建議,桑潔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接受胸椎轉移灶手術后,再返回四川省腫瘤醫院。
最終,桑潔于2024年10月11日出院,影像學檢查顯示已達到無瘤狀態,標志著臨床治愈。
創新突破
4年前開始相關研究
林桐榆醫生表示,在臨床治療中,發現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變,怎么解決?辦法就是去創新、去制造藥物,比如BRAF抑制劑的出現。
在BRAF基因突變的研究上,林桐榆醫生團隊做了大量工作,發表了多篇論文并制定了治療指南。根據《BRAF抑制劑治療惡性實體腫瘤專家共識(2024版)》介紹,BRAF突變是多種惡性實體腫瘤的重要治療靶點之一,以BRAF抑制劑為代表的靶向聯合療法已成為多種BRAF突變陽性惡性實體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比如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膠質瘤等。
他說,盡管這種藥物在治療黑色素瘤、甲狀腺癌等腫瘤方面效果顯著,但在腸癌上效果并不理想。“后來發現,腸癌很狡猾,可以跑掉,因此必須調整治療方案。這一突破性發現是在四年前取得的。”
有了前期的研究積累,桑潔得以絕處逢生。“這不僅僅是一個奇跡,更是醫學進步的象征。”林桐榆醫生補充道,哪怕是最難治的疾病,在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后,仍然有希望,希望患者家屬不要放棄,同時他也呼吁醫生們要不斷學習和創新。
患者信任
讓醫生創造生命奇跡
林桐榆醫生表示,將一種被認為不可治愈的疾病轉變為潛在可治愈,是醫生不斷追求的目標。他特別感謝桑潔的家屬,尤其是他的妻子,對醫生的信任正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
他指出,如果患者和家屬都質疑醫生,那么很多醫生便不敢嘗試創新的治療方案。在桑潔的治療中,團隊打破常規,不僅使用了多種靶向治療,還結合化療進行聯合治療。正是這種多學科個體化的精準治療,才讓桑潔的腫瘤奇跡般地完全消失,實現了臨床治愈,順利出院。
醫生是生命的守護者,雖然會竭盡全力,但醫學不是萬能的,存在一定的局限。他坦言,很多病人問過他是否有治療風險,他都會如實回答“有”。例如,對于桑潔的治療,團隊首先是通過靶向和化療控制腫瘤,然后進行手術干預,對于復雜的手術則送至北京積水潭醫院這樣的頂尖機構進行。正因為有家屬的信任和醫生的大膽決策,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功。
林桐榆醫生呼吁,患者和家屬要理解并相信醫生,尤其是在面對難治疾病時。對醫生的質疑不僅讓醫生感到傷心,還可能讓他們不敢冒險嘗試新方法。他希望通過這個案例,讓更多人看到醫學的進步和病人信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