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節剛剛落幕,與往年熱鬧的“貴不貴”“值不值”討論相比,今年許多普通消費者的感受卻顯得有些麻木。盡管各大電商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天貓雙11總交易額達到5403億元,京東累計下單金額超過3491億元,均超過去年,但人們的消費心態已經悄然改變。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年輕人表示,他們已徹底放棄研究復雜的購物攻略,不再計算直播間與旗艦店下單的微小價格差異。他們厭倦了被平臺的營銷套路牽著鼻子走,像無頭蒼蠅一樣被困在鋪天蓋地的算法牢籠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花錢是為了讓自己開心,消費是為了獲得快樂。如果購物時不能從容不迫,而是焦慮于錯過優惠,事后又后悔沖動下單,那么這樣的購物體驗寧可不要。
于是,一些年輕人開始嘗試一種全新的購物理念——當自己的“手機皇帝”。這一概念源自網絡上流行的一種app分類方式,將各類應用按照功能重新命名,比如辦公軟件被稱為“上書房”,購物軟件被稱為“采辦處”,影音軟件則被稱為“教坊司”。在消費領域,當“手機皇帝”意味著牢牢掌握消費主導權。
例如,冬天想買一件棉襖,可以先去“戶部”(支付軟件、銀行軟件)確認一下余額,再瀏覽“禮部”(B站、小紅書、抖音等種草平臺)提供的今冬流行趨勢,最后讓“戶部”撥款,交給“采辦處”(購物軟件)去完成購買。這種看似過家家的方式,實際上是用一種有趣的心態來規避沖動消費和過度消費等問題。
有趣的是,不少人發現自己在不同應用中的思路和人設各不相同。刷圖文帖子時,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是文藝青年,容易被各種精致的小物件吸引;刷短視頻時,又化身顧家主婦或主父,更關注廚房紙巾、瀝水盆等實用物品。在B站,他們則可能變成大事主理人,在購買大件商品前,習慣于聽聽信任的UP主們的意見。
這種“人設”并不固定,根據興趣和平臺使用習慣的不同,人們在各個平臺上可能形成屬于自己的消費慣性。這相當于網絡時代的一種新式生活智慧。曾經,父輩們對線下消費的套路了如指掌,知道哪個菜市場的菜最新鮮,哪條街的服裝銷售員眼光最準。如今,年輕人們也逐漸摸清了線上消費的套路,知道想要的信息應該從哪里獲取,所好奇的商品應該去哪個平臺提前了解。
拋開“皇帝與臣子”的cosplay外衣,這批年輕人本質上是在通過拉長購物決策的思考時間,更謹慎、更遵循自己的真實需求去消費,即進行更多的“重決策式”購物。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中,直播間內簡單粗暴的口號和話術,往往讓消費者匆忙下單,買下一堆可能并不需要的東西。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有意識地對抗這種“無腦消費”的氛圍,主動設立自己的購物門檻。
今年雙十一,B站上搜索大促相關關鍵詞的人數顯著增加,單日最高同比增長近五成,全周期平均增長近兩成。這表明,大家只是厭倦了漫無目的的消費行為,進化成了購物意愿更強烈、需求更集中的形態。當一位用戶打算購買一臺專業投影儀或一款高端護膚品時,他需要的不是簡略的介紹,而是一段能夠娓娓道來、層層剖析的深度內容。
消費者對深度內容的需求強烈,品牌方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例如,榮耀在今年雙十一期間,與專注于科技評測的B站UP主合作,推出了兩期深度評測視頻,對新品Magic8 Pro進行了全面展示。這些視頻不僅用準確的數據測評展現新機配置變化,還從普通用戶視角分享了不少具體的使用細節,如握持手感、背板材質等。這些細節在消費者選擇手機時,往往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從榮耀合作視頻的評論區可以看出,當代網友對體驗與功能的感受差異非常敏銳。他們會繼續討論視頻中介紹到的手機功能,與自己過往的手機型號相比較,描述自己的需求并推薦手機,或者咨詢幾款做對比。測評里沒提及的功能,大家也會在交流中討論出新點。這種互動不僅幫助消費者做出更明智的購買決策,也為品牌方提供了寶貴的反饋。
據了解,這兩條視頻分別給榮耀貢獻了600萬和800萬的GMV,更重要的是,在手機市場已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的背景下,帶動的新客率竟然高達84%。這一成績背后,是粉絲對UP主長期積累的高信任度,以及長內容能夠承載充足的專業信息增量,從技術原理到真實體驗全面覆蓋用戶疑問。
在“巨好用”“強烈推薦”等營銷話術泛濫、消費者信任閾值不斷提高的當下,消費者不再滿足于表面的產品賣點,而是渴求了解工作原理、使用場景、長期效果乃至同類對比。不論是消費者還是品牌方,都在逐漸意識到一個事實:后大促時代,粗放式的消費正在被“精細化消費”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