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舉辦了備受矚目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發表了一番引人深思的見解。他指出,6G技術正面臨標準分裂的潛在風險,這一觀點立即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回顧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從1G到4G,每一步都走得相對穩健。這些階段的主要目標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滿足消費者的通信需求上。然而,進入5G時代后,這一趨勢發生了顯著變化。5G的發展依賴于頻率的擴展和多天線技術的應用,標志著移動通信技術邁向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盡管中國商用5G已歷經五年,下載速率相較于4G提升了七八倍,但用戶的實際體驗并未如預期般大幅提升。同時,5G在工業領域的應用發展也未能達到預期速度。這些現象為6G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鄔賀銓院士強調,6G不僅需要滿足低空和衛星通信的需求,還需深入了解不同行業的實際需求,以便更好地定義通信網絡的發展方向。
在5G時代,全球范圍內采用了統一標準。然而,進入6G時代,由于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標準分裂的風險逐漸顯現。鄔賀銓呼吁,通過全球6G大會的平臺,促進標準的統一,進而實現頻譜、供應鏈和市場的統一。
6G技術的創新挑戰巨大,需要全球同行加強合作。與5G不同,6G不再僅僅面向消費者,而是更多地服務于行業領域。因此,跨通信與其他垂直行業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鄔賀銓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6G階段的傳統業務成本將比4G更低。同時,他也預測到2030年6G商用時,手機將演變為AI終端。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稱英偉達等歐美巨頭正在制定6G相關標準,并排除中國廠商的參與。這一舉動無疑給華為等中國廠商帶來了更大的挑戰,要求它們在6G技術的研發上投入更多資源,并加速創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