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博物館紛紛推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其中毛絨玩具尤為引人注目。在蘇州博物館,一只名為“蟹黃黃”的毛絨大閘蟹成為熱銷商品,其獨特的銷售方式更是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店員們扮演成賣蟹的小販,用網兜控水、稱重,為顧客提供沉浸式的購物體驗。
這種情景式的銷售方式并非蘇州博物館獨有。在甘肅省博物館,一款名為“天水麻辣燙”的毛絨玩偶同樣受到追捧。銷售人員扮演麻辣燙攤主,讓顧客挑選菜品、選擇辣度,營造出一種趣味橫生的購物氛圍。
西安、太原、天津等地的博物館也相繼推出了毛絨類文創產品,如毛絨肉夾饃、毛絨刀削面、毛絨煎餅等,均采用了與消費者互動的銷售方式,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體驗到樂趣。
蘇州博物館文創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結合市場買螃蟹時的捆扎動作,設計了“蟹黃黃”毛絨系列文創的情景式體驗,旨在豐富消費者的沉浸體驗。同時,他們也觀察到毛絨類產品的市場增長明顯,因此在這個品類上拓展,以吸引更多年輕粉絲。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峰指出,博物館文創產品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是較好的發展方向,這種情景化創作的做法更符合游客體驗當地文化的需求。
目前,這些毛絨文創產品的銷售數據十分可觀,如蘇州博物館的“吳王夫差劍”毛絨系列銷售額已達到248.1萬元,而“大閘蟹”文創產品也處于限購狀態。西安的毛絨肉夾饃在短短幾個月內已賣出十幾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