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西方國家在氣候變化議題上展現出矛盾立場,一方面呼吁中國承擔更多責任,另一方面卻以“產能過剩”為由,對中國綠色產品加征關稅,限制其出口。這種“綠色雙標”行為無疑阻礙了全球綠色轉型的進程。
美國學者莉娜·本·阿卜杜拉對此評論道:“這頗具諷刺意味。數年前,西方國家批評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投入不足,如今卻又指責其投入過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也刊文指出,十年前,美國及其盟友曾積極鼓勵中國參與“脫碳”競賽,而現在卻利用綠色技術關稅保護自身產業,此舉可能引發的綠色引擎空轉將使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陷入困境。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歐盟近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美國也威脅要禁止境內智能網聯汽車使用中國硬件和軟件。這些曾經的“綠色旗手”如今對中國在推動全球綠色轉型方面的努力表現出“令人費解的敵意”。這不禁讓人質疑:他們是真的致力于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還是僅僅將氣候問題作為打壓和遲滯他國發展的手段?
9月11日,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汽車零配件及售后服務展覽會上,參觀者紛紛駐足寧德時代展臺。
業內專家警告,在氣候問題日益緊迫的背景下,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以“綠色雙標”打壓中國綠色產業,這不僅會破壞全球綠色產業鏈,擴大綠色產品供應缺口,還會背離其本國的氣候承諾,拖累全球達成減排目標。彭博社報道認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正在削弱其氣候目標,而實現“脫碳”目標離不開世界領先的中國制造業。
實際上,中國持續培育綠色產能并非為了在綠色轉型過程中挑戰或壓倒其他國家,而是基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中國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貢獻了超過一半,且中國風電、光伏產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得清潔、可靠、經濟的能源。
8月20日,安徽華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異質結光伏電池及組件工廠內,搬運機器人正在忙碌作業。
中國的綠色產業之所以蓬勃發展,除了擁有穩定的政策環境外,還得益于其始終抱持的開放思維。在綠色轉型任務日漸緊迫的今天,美歐應從全人類的高度出發,擯棄“綠色雙標”,擁抱先進產能,在開放中鍛造綠色競爭力,推動各國綠色產業在你追我趕、互相合作中良性互動,為實現人類的綠色未來貢獻力量。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表示,中國的低成本先進產品和技術可以加速其他地區的綠色轉型,包括高收入國家在內都會從中受益。在充分競爭中創新突破的中國綠色產業,正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著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