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教授、World Labs聯合創始人兼CEO李飛飛在海外科技播客Lenny’s Podcast上分享了她對人工智能(AI)未來發展的獨到見解。她指出,AI的進步不能單純依賴數據規模和算力的擴展,而是需要更根本性的技術創新。她同時認為,所謂“通用人工智能”(AGI)更像是一個營銷概念,而非嚴謹的科學定義。
回顧自己二十多年的科研與創業歷程,李飛飛總結出現代AI成功的關鍵要素:神經網絡、大數據和GPU的協同作用。她指出,盡管ChatGPT等當前最先進的AI系統仍基于這一模式,但僅靠擴大數據和算力并不能實現真正的智能突破。例如,AI目前仍難以完成從視頻中精確計數物體或像科學家一樣從數據中推導物理定律等任務。
對于AGI概念,李飛飛持審慎態度。她認為,這一術語缺乏明確定義,與其糾結于概念之爭,不如專注于解決AI面臨的實際技術挑戰。她強調,當前AI系統在創造力、抽象思維和情感理解方面仍有很大不足,未來需要全新的技術路徑而非簡單的規模擴展。
作為空間智能理論的倡導者,李飛飛認為,僅依賴語言智能遠遠不夠。人類在許多關鍵場景中依賴的是空間智能,如災害現場的應急決策或復雜環境中的物體操作。她提出,世界模型是推動AI發展的關鍵方向,這種模型不僅能生成虛擬世界,還能讓智能體在其中進行互動和推理,為機器人技術提供基礎支撐。
在訪談中,李飛飛介紹了World Labs最新推出的產品Marble。這個基于世界模型的應用程序能夠通過文本或圖像生成可探索的三維環境,支持用戶在虛擬場景中自由行走和互動。她特別強調,Marble與普通視頻生成模型有本質區別,其核心在于對三維空間的理解和交互能力,可應用于電影制作、心理學實驗和機器人訓練等多個領域。
談及AI創業,李飛飛坦言競爭激烈程度超出預期。她創立的World Labs雖然只有18個月歷史,但已組建起約30人的跨學科團隊,包括研究人員、工程師、設計師和產品專家。她指出,AI領域的競爭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涉及人才爭奪和市場定位等多個維度。
針對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李飛飛認為其難度遠超自動駕駛。她解釋說,機器人需要處理三維空間中的復雜動作數據,而這類數據獲取困難且標注成本高昂。機器人作為物理系統,還面臨硬件限制、供應鏈管理等現實挑戰。盡管如此,她仍相信大數據、世界模型和空間智能將是機器人技術突破的關鍵。
在訪談最后,李飛飛回應了公眾對AI取代人類的擔憂。她強調,技術發展應以增強人類能力為目標,而非削弱人的價值。無論是藝術家利用AI創作,還是醫護人員借助AI提高效率,AI都應成為服務人類需求的工具。她堅信,在AI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