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硬件風起云涌的市場中,各種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但真正能夠站穩腳跟的卻寥寥無幾。許多看似前衛的設備,或因需求不實,或因體驗欠佳,最終都被市場淘汰。然而,獨立錄音設備,尤其是錄音筆,卻以其持續存在的需求,在商務和媒體人士中保持著穩定的用戶基礎。
隨著大模型的興起,AI錄音設備更是如虎添翼,滿足了用戶對錄音后語音轉寫、內容總結及關鍵信息提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初創公司PLAUD.AI推出的AI卡片錄音機迅速走紅,并在今年下半年又推出了可穿戴設計的AI米粒錄音機——NotePin。
NotePin的設計簡潔至極,形似無屏幕的小米手環主體,依靠磁吸設計實現了掛墜、手環、背夾等多種佩戴模式。其充電方式也采用了觸點磁吸充電,確保了充電的便捷性和穩定性。然而,盡管設計簡約,但在實際使用中,NotePin卻暴露出了不少問題。
首先,NotePin的交互體驗并不理想。其唯一的錄音功能需要通過按壓正面感應區來啟動和停止,但按壓所需的力度過大,且反饋延遲明顯,給用戶帶來了不小的困擾。電量提醒的設計也顯得不夠人性化,只有在特定方向的晃動下才能觸發電量指示燈的亮起,對于非手環形態的使用場景來說,顯得相當不自然。
在錄音質量方面,NotePin同樣難以令人滿意。無論是硬件還是算法,其表現都遠不及旗艦手機。在嘈雜環境下,錄音中的人聲清晰度大打折扣,消噪效果也一般。因此,NotePin更適合在安靜的室內場景中使用,如會議室或家中。
NotePin的另一大宣傳賣點是采用了OpenAI GPT-4o模型進行語音轉寫。然而,實際效果卻令人失望。不僅錄音中的大段對話被直接忽略,面對中英文夾雜、專業詞匯等挑戰時,轉寫結果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其他免費的語音轉錄服務,如OpenAI的Whisper Large V3和阿里通義的音頻轉文字功能,在遺漏和準確性方面都明顯優于NotePin。
NotePin的待機和錄音續航表現還算不錯,官方標稱可連續錄音20小時,實際測試中連續錄音12小時也綽綽有余。然而,這并不能掩蓋其在交互、錄音質量和轉寫效果方面的不足。對于絕大部分用戶來說,今天的手機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的錄音需求,無需單獨配置錄音設備。而對于專業用戶來說,NotePin的糟糕體驗也難以滿足其實際需求。
在AI硬件領域,一個產品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先從傳統形態出發,找到用戶的根本需求,并在充分借鑒傳統解決方案的同時,思考大模型技術能夠在功能、交互上帶來的擴展和進步。NotePin的失敗,無疑為這一準則提供了有力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