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和高度互聯的產業環境中,供應鏈已成為現代生產體系的基石。然而,面對突發事件如COVID-19疫情和俄烏沖突引發的供應鏈中斷,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在此背景下,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供應鏈在不同網絡結構和庫存策略下的關鍵行為特征,為增強供應鏈韌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這項研究由Yannick Feld和Marc Barthelemy提出,旨在分析供應鏈中物料流的隨機模型,重點關注網絡拓撲結構和緩沖庫存如何共同影響系統在臨界狀態下的表現。研究指出,當供應鏈中沒有庫存時,系統的運作主要由最低生產能力決定,網絡拓撲結構的影響變得微不足道。然而,引入庫存后,系統表現出“記憶效應”,使得網絡拓撲結構變得至關重要。
研究通過數值模擬“臨界需求”這一關鍵指標,即系統無法滿足需求并出現顯著缺口的情況。結果表明,在存在庫存的情況下,增強供應鏈的局部連接性是有益的。企業應優先考慮“寬而短”的供應鏈結構,而非“長而窄”的鏈式結構。這種結構能更有效地緩沖供應波動,提高系統的整體韌性。
具體來說,研究考察了一維鏈、多鏈、規則樹和隨機樹等多種網絡結構。在無庫存的情況下,系統的臨界需求速率僅取決于節點數量,與網絡拓撲結構無關。然而,在引入庫存后,系統的動態行為變得更為復雜,網絡拓撲結構開始發揮關鍵作用。數值結果顯示,庫存不僅改變了臨界需求的前因子,還改變了指數本身,從而徹底改變了系統的動力學特性。
對于真實世界的供應鏈而言,適度的中間庫存能夠顯著提升長鏈系統的魯棒性和韌性。這意味著,企業不應一味追求準時制交付以降低庫存成本,而應在效率和抵御中斷之間找到平衡點。研究還發現,將節點盡可能靠近根節點、避免使用具有多個父節點的結構也是提高供應鏈韌性的有效策略。
研究團隊通過深入分析不同網絡結構下的系統行為,提出了構建韌性供應鏈的設計原則。這些原則不僅有助于企業在面對突發需求激增時保持供應鏈的穩定性,還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參考,以推動整個產業鏈的韌性提升。
該研究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為供應鏈領域的學者和實踐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和產業鏈的高度互聯,供應鏈韌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未來,更多關于供應鏈韌性的研究將有助于構建更加穩定、高效的全球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