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風靡網絡,有的消費者卻成了受害者。據媒體報道,隨著短視頻、直播的迅速發展,一些“網癮老人”兩眼一睜刷劇到熄燈,兩耳不聞窗外事、埋頭掃碼做任務,打賞主播豪橫買單、瘋狂購入保健品……而不少短劇更是將中老年人作為主要受眾,相關題材異常爆火,行業逐漸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小鮮肉變成“老霸總”,同樣能成為“流量密碼”。
每個群體都有自身的偏好,中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娛樂習慣和審美傾向,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短劇似乎不應該受到太多的批評。過去年輕人熱愛追小鮮肉主演的影視劇,道理也類似,雖然針對內容也有過批評,但由于很少有消費陷阱,觀眾無非為自己的興趣埋單,所以說無可厚非。
如今老年人沉溺短劇,其中的商業套路卻不簡單,甚至可以說很陰險。為什么短劇會重視中老年群體,甚至以“圍獵銀發族”作為一種商業模式?顯然創作者的算盤并不簡單局限于內容和流量。他們知道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并不長,一些使用習慣也不成熟,一不小心把支付密碼一按,不知不覺就把錢花出去了——很多短劇首先在內容上吸引老年人,然后在關鍵的消費環節,利用模糊不清的規則,讓消費者放松了警惕,掉進消費陷阱。
媒體報道提到的案例中,有老人對網絡支付一竅不通,卻為短劇“添加銀行卡”充值刷光了賬戶里的2000多元;有的老人則通過短劇小程序累計充值近4萬元。子女們想把錢討回,可系統顯示“已經觀看”或“系成年人付款”并拒絕退款。為了戒斷家里老人的短劇癮,他們無奈給老人的社交軟件用上了青少年模式。
為看短劇居然消費成千上萬元,很難想象這是理性消費者的行為。稍作分析的話,這一方面與用戶自身缺乏警惕、不夠自律有關,另一方面,很多短劇在刺激用戶消費方面充滿各種套路,恐怕不僅老年人容易被忽悠,年輕人在那樣的消費場景中也很難做到完全理性。比如,媒體報道提到,一些短劇以低價吸引用戶付款,在對方支付時默認勾選續費選項,使用戶在觀看時自動續費,且后續劇集均以原價扣費;或者設置多種付費選項,混淆單集、全劇、平臺的概念。這些消費選項所對應的花費差異甚大,老年人不懂,平臺顯然利用了這一點。
很多老年人遭遇類似的消費陷阱后,他們的子女都會為此憤憤不平,但真正維權的時候卻發現很難得到預期的結果,平臺一句“合理合法”讓人無言以對。顯然,老年人是特殊群體,他們在短劇消費中按理應該得到相應的保護,就像如今各大平臺普遍推廣的青少年模式,可能也需要一種“老年人模式”來應對這種新的消費亂象。不過,這是一個大的社會工程,顯然不能寄希望于平臺自覺推進。這就像電子保健品,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了。
短劇這股風潮能持續多久尚難以預測,但肯定不會是常青樹。尤其是,如果這樣一種互聯網內容產品充滿各種消費陷阱,社會評價肯定不會太高,那么注定很難走遠。近來,有媒體報道稱,市場上老人機受到不少年輕人的歡迎,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智能手機復雜的功能加上容易刺激網癮的各類APP,耗費了很多用戶的時間和精力,這種狀況持續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引起用戶的警惕。同樣,短劇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行業此時應該反省,發展到這個階段,接下來是不是還要靠所謂的反轉和消費套路來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