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5》的發布引發廣泛關注。報告數據顯示,我國6G專利申請量已占全球總量的40.3%,穩居世界首位。這一成就背后,是多項6G核心技術突破的支撐——全球首個面向6G的內生智能通信系統完成研發展示,北京郵電大學團隊提出的“6G智簡”技術通過AI重構通信范式,標志著我國在6G領域已形成系統性創新優勢。
作為6G研發的核心力量,中國電信正通過“技術+標準”雙輪驅動搶占產業制高點。在標準制定層面,其主導的6G標簽技術已納入國際標準框架,牽頭完成3GPP多項關鍵技術標準制定;在技術驗證方面,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組建的“AI+6G”創新實驗室,將AI算法深度融入通信物理層與網絡層設計,使傳輸效率提升40%的同時降低30%能耗。武漢電信與中信科移動共建的新一代無線網聯合創新實驗室,則聚焦5G/6G融合、低空經濟等場景開展技術攻關。
6G技術的突破正重塑通信產業生態。相較于5G,6G構建了通信、感知、計算、AI、大數據融合的多維服務體系。中國電信研究院院長張成良指出,6G發展需實現“AI內生”,即從網絡設計初期就嵌入AI支持能力。目前,團隊已突破太赫茲通信、智能超表面等底層技術瓶頸,完成芯片、算法等“卡脖子”環節的國產化替代,形成研發與產業化協同閉環。
在應用場景創新上,中國電信通過“6G+行業”模式推動技術落地。其自主研發的“星辰”大模型覆蓋語義、語音、視覺等多模態領域,對外提供50余個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在天地一體領域,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的“6G天地一體化傳輸優化技術”實現了衛星與地面網絡的頻譜資源共享;與北郵合作完成的高軌衛星標清視頻語義通信試驗,為6G通智一體網絡融合開辟新路徑;6G多站多RIS組網試驗則解決了廣覆蓋、無縫切換等部署難題。
網絡架構的智能化升級是6G發展的關鍵。中國電信打造的“AI原生6G網絡架構”,將AI作為網絡“中樞神經”,實現資源調度、故障自愈、能耗優化的全流程智能管理。這種架構不僅使云網融合效率提升50%,更通過新一代云網操作系統橫向拉通“云、網、邊、端”,嵌入“網絡大模型”后將運營效率提高30%以上。2025年,其云網自智化水平預計達到L4級,為6G商用奠定技術基礎。
在產業賦能層面,6G技術正催生新業態。中電信數智科技研發的6G通感一體技術,已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實現設備狀態實時感知與預測性維護;智慧城市場景中,6G網絡支持的毫米級定位與亞秒級時延,使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應用成為可能。這些探索表明,6G不僅是通信技術的迭代,更是推動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