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余華英當年5000元賣出的兒子,希望大家能原諒我的母親,讓我與母親重逢。”據公安部網安局消息,犯罪嫌疑人余華英犯拐賣兒童罪于10月25日判處死刑后,有網民自稱是余華英的兒子,在多個社交平臺相繼發布數條視頻,引發大量圍觀。但這一切都是假的。
南京公安網安部門調查發現,該網民此舉出于吸粉引流、賺取廣告收益的目的。違法行為人吳某某,因在網上惡意制作、發布虛假視頻,擾亂網絡空間秩序,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目前已被依法給予行政處罰,相關賬號已被封禁。
這起事件非常惡劣。這些偽造的視頻,幾乎在余華英被宣判的第一時間就在網上曝出,可謂賺足了眼球。但這種惡趣味式蹭流量,卻會帶來極大的副作用。虛假的人物、杜撰的表演,極大地浪費社會關注,也會模糊事件的焦點。
本質上,余華英案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事件,背后牽扯著多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沉重、憤慨,甚至是悲劇,才是整起案件的底色。這時候突然冒出一個所謂的“兒子”,試圖收割流量和社會同情,給本來嚴肅的事件上涂抹了一層怪誕色彩,也消解了社會的嚴肅思考。
很多人都沒想到,在這樣的案件里,竟然也會有人冒充、蹭流量。這或許也展現了互聯網流量的另一面——只要有利可圖,流量也會驅使一些人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
余華英剛判、兒子就在互聯網上出現,這本身就十足可疑。平臺應當及時發現類似信息,對信息真偽進行提示,并將線索同步給相關部門進行核實調查。
今年9月公安部門曾發布數據,全國公安機關網安部門今年以來已辦理網絡謠言類案件2.7萬余起,依法查處造謠傳謠網民3.1萬余人,依法關停違法違規賬號19.9萬余個,清理網絡謠言信息156.2萬余條。
這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體量也提醒公眾,在流量如此“誘人”的當下,對互聯網上那些眼球效應驚人的內容,不妨讓真相飛一會兒,別輕易被虛假信息帶了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