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科技舞臺上,AI眼鏡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從默默無聞的小創業公司到全球手機巨頭,各路玩家紛紛涌入這個領域,競爭之激烈前所未見。京東發布的智能眼鏡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智能眼鏡的成交量同比激增超過10倍,入駐品牌數也增加了3倍,市場熱度可見一斑。
盡管AI眼鏡市場火爆,但這一領域仍面臨諸多挑戰。高昂的價格、短暫的續航、匱乏的內容等問題亟待解決。然而,這并未阻擋新品如潮水般涌入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前8個月,就有25款相對知名的AI眼鏡新品問世。這些新品價格從999元到8999元不等,近十倍的價格差距引發了關于性價比的廣泛討論。
從產品發布節奏來看,今年CES展會上首次亮相的一些產品成為了1月新品的主力軍。而從4月開始,發布節奏明顯加快,5月更是達到了高峰,共有7款新品發布,這些產品均來自聯想、李未可、雷鳥等廠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廠商在發布AI眼鏡產品時,普遍采用了“多線出擊”的策略,推出了不同功能、不同價格段的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在手機、PC等硬件賽道的巨頭中,小米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新入局者。其AI眼鏡的首銷表現亮眼,對上半年市場的高增長貢獻顯著。傳音、雷神、聯想等品牌也相繼發布了AI眼鏡產品。這些巨頭的加入,無疑為AI眼鏡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價格方面,隨著小米、雷鳥等國內AI眼鏡出貨主力品牌新品價格的下探,AI眼鏡市場的產品均價也有所下降。根據京東智能眼鏡半年報,上半年智能眼鏡均價從2000元以上下降到1500元左右。其中,1500-2000元價位段成為最主力價格段,占比高達40%。這一價格段與智能手機次旗艦機或高性價比機型的主力價格段相吻合,有利于降低消費者嘗鮮門檻,推動品類市場滲透率的提升。
然而,在硬件方案方面,AI眼鏡卻呈現出同質化的趨勢。高通驍龍AR1芯片+1200萬像素索尼IMX 681攝像頭已經成為AI眼鏡的一個“標準模板”。盡管各家在拍照、錄像算法層面可能有所不同,但硬件底子相似度極高。屏幕和光學方案也呈現出“綁定”態勢,Micro LED+光波導成為輕量化AI眼鏡的主要顯示方案。
續航和佩戴體驗是AI眼鏡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很多廠商在發布會上都強調AI眼鏡必須做好“眼鏡”的屬性,實現無感的全天候佩戴。然而,實際落地產品的表現卻參差不齊。大部分AI眼鏡產品的日常續航在8小時左右,帶顯示功能的產品與不帶顯示的產品在續航上并沒有明顯差距。雖然配合充電盒可以實現“全天候”續航,但中間如果需要摘下來充電,用戶體驗必然會大打折扣。
在重量方面,有公開重量數據的AI眼鏡產品平均重量為38g,相比普通眼鏡有著1倍左右的重量增加。盡管AI眼鏡瘦身明顯,但輕量化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純AI音頻眼鏡可以做到30g以內,但這需要建立在犧牲拍攝和顯示功能的基礎上。
AI體驗是AI眼鏡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但目前提升空間仍然巨大。各家在AI功能方面的同質化同樣比較明顯,主打功能如AI識物、AI翻譯、AI語音交互等大同小異。目前行業中幾乎沒有專門為AI眼鏡設計的專用模型,這導致AI功能的流暢性、穩定性、安全性都難以保證。因此,部分廠商選擇與大模型廠商合作定制模型,以優化在眼鏡端側的表現。
盡管AI眼鏡市場火爆,但這一領域的“蘋果、特斯拉”仍未出現。AI眼鏡或許有著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潛力,但對玩家們來說,腳踏實地解決體驗痛點、攻克技術挑戰、完善內容生態才是關鍵。在這場AI眼鏡的混戰中,誰能脫穎而出,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