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射升空 本文圖片均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供圖
10月30日4時27分,載有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至預定軌道,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將與神舟十八號乘組在軌輪換,6名航天員將同時在軌短期駐留。
航天員蔡旭哲(中)、宋令東(右)、王浩澤(左)
作為空間站應用與發(fā)展階段第4次載人飛行任務,飛船入軌后,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在空間站工作生活期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將進行多次出艙活動,開展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y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實(試)驗與應用,完成空間站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平臺設備安裝與回收等各項任務。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又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本次發(fā)射八院承擔了神舟載人飛船的推進艙結構與總裝、電源分系統(tǒng)、對接機構分系統(tǒng)、測控通信子系統(tǒng)、總體電路分系統(tǒng)推進艙電纜網及三艙配電器等研制任務。
隨著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開啟飛行任務,空間站將首次迎來3艙3船共6個航天器均采用鋰離子電池供電的新局面。
捕獲時間控制在2秒以內
此次神舟十九號飛船將采用6.5小時快速交會對接,對接機構是完成此次交會對接、確保航天員順利進入空間站的關鍵產品。為了實現在軌的可靠對接和分離,八院飛船研制團隊將兩個對接機構的接觸情況分成22種類型并開展數字仿真,通過加嚴設定上百項關鍵參數的包絡范圍,精益求精、穩(wěn)操勝券。同時,研制團隊還在地面完成了全自由度、高低溫環(huán)境下的各項試驗,包括31次捕獲緩沖試驗、5次連接分離試驗,將捕獲時間控制在2秒以內,分離角速度控制在每秒0.5°以內。目前,對接機構已在軌完成32次對接、28次分離任務,均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員出征
推進艙是神舟飛船的三個艙段之一,艙上安裝了6大分系統(tǒng)的設備,包括40臺發(fā)動機和縱橫交錯的管路和電纜網,為整船提供推進動力、光伏電能、測控通信、姿軌控制、溫度控制和航天員生命支持功能。
悉數發(fā)射場流程,從總裝恢復到最終點火發(fā)射,八院試驗隊需開展6個階段共215個工作項目,特別是推進艙上有極性安裝要求的設備66臺、整艙測溫點100多個、保護件160多個、接插件570多個。因此,無論是設備安裝還是電纜插接,都對推進艙總裝操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針對多人集中、高危易錯的風險,試驗隊重點關注產品最終狀態(tài)的符合性和穩(wěn)定性,在設備安裝極性確認、電纜走向及二次絕緣防護、最終狀態(tài)比對確認等方面逐項把關、不漏疑點,確保載人飛船飛得平穩(wěn)、飛得可靠。
神舟十九號飛船八院試驗隊在工作中
交會對接時能進行空空通話
作為飛船的兩大關鍵系統(tǒng),能源系統(tǒng)和信息系統(tǒng)也在常態(tài)化、高密度的發(fā)射節(jié)奏中逐漸完成了升級換代。通過與空間站聯合協(xié)同,逐步建立起可靠的能源并網機制,并協(xié)調利用測控鏈路,讓飛船實現用電平穩(wěn)自由、信息交互暢通,實現“看得見”“聽得見”“找得到”。
從神舟十八號開始,神舟飛船的主電源儲能電池升級為更先進的鋰離子電池,單組電池擴容達到30%以上,同時新增了更為精準的充電分流控制模式,安全控制策略自適應能力進一步提升。隨著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開啟飛行任務,空間站將首次迎來3艙3船共6個航天器均采用鋰離子電池供電的新局面。無論是徑向停靠的神舟十八號,還是前向停靠的神舟十九號,在可靠的并網模式下,將能源系統(tǒng)的控制策略整體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系統(tǒng)也更安全。
測控通信分系統(tǒng)為載人飛船專門研制了圖像、話音、著陸搜尋三個特殊領域的相關設備,即使飛船身處火箭上升時的振動中,仍能可靠實現艙內外圖像天地傳輸;在與空間站交會時相距幾十公里,飛船內航天員既可以通過空空通信鏈路與空間站內航天員進行通話,也可通過中繼信道、數傳信道進行天地話音通信;著陸搜尋設備在飛船正常返回著陸段或應急狀態(tài)下著陸時,可發(fā)出信標信號,為空中和地面搜尋提供精準的引導。
神舟十九號飛船八院試驗隊在發(fā)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