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我們會開始用眼鏡做更多的事情,而更多地把手機放在口袋里。”在推出最新的AI眼鏡產品Orion后,meta董事長兼CEO扎克伯格說出了這一番話,表達自己對AI眼鏡的無限期待。
近日來,伴隨著Orion的橫空出世,各家廠商的AI眼鏡也出現在公眾視野,讓業界確信,扎克伯格這番言論有可能在未來變成現實。但是在AI眼鏡引領智能設備未來之前,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十年研制 Orion展示AI眼鏡最新成果
2024年9月26日,在meta Connect大會上,扎克伯格從保險箱中緩緩取出了該公司最新的AI眼鏡產品Orion,揭開了這款新品的神秘面紗。
Orion由meta團隊歷經十年研發而成,是首款功能完備的全息AR眼鏡原型機。該眼鏡重量僅98克,配備7個攝像頭和傳感器,續航可達到2小時,遠超其他競品。meta表示,AI眼鏡并沒有將用戶與現實隔絕,提供不受手機或頭顯顯示屏限制的數字體驗。Orion提供了AI語音控制、眼球追蹤、手勢追蹤、EMG神經腕帶等多樣的交互方式。相比此前的AR眼鏡,Orion配合meta自研的LLAMA大模型,能夠感知和理解佩戴者周圍環境,以“研判和主動滿足”佩戴者的需求。這樣,meta的AI可以根據冰箱里的食材生成食譜,或者在用戶洗碗時撥打朋友的電話。
這些功能意味著什么?meta在官網表示,新的Orion AR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AR顯示體驗”,“從確定眼鏡的外形,到提供全息顯示,從開發引人注目的AR體驗,到創建新的人機交互模式,并將所有功能整合到一款產品中,是我們行業面臨的最困難的挑戰之一。挑戰之大,以至于我們認為成功的概率不到10%。直到Orion的誕生。”
除了硬件,meta也在大語言模型方面投入精力。今年4月,meta就發布了新的LLAMA 3大模型。meta和眼鏡品牌雷朋(Ray-Ban)在去年9月聯合推出的智能眼鏡Ray-Ban meta二代就先行接入了該模型。本次meta Connect大會上,新的LLAMA 3.2大模型同時面世。其中,該模型最先進的900億參數量模型引入了圖像推理功能,能夠完成圖像理解和視覺推理任務,適用于圖像標題、圖像文本檢索、視覺基礎、視覺問題解答和視覺推理,以及文檔視覺問題解答。
作為meta推出的原型機,Orion暫不對外市售,而用于meta進一步研發AR技術。扎克伯格也在發布會上表示,該產品仍需要在顯示系統、輕量化、成本控制上繼續改進,直至實現量產。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其X賬號發文披露,Orion最快在2027年將實現量產。
群雄逐鹿 AI眼鏡賽道強手如林
隨著Orion眼鏡的推出,在AI眼鏡的戰場上的其他玩家也受到了業內的關注,它們的出現讓更多人相信,AI眼鏡就是未來科技的大勢所趨。
今年5月,谷歌在I/O大會上,展示了一款智能眼鏡。該眼鏡結合新一代Gemini AI模型,可實時識別生活中的場景、物品,并通過 AI 識別、搜索、信息整合后反饋給用戶,給出智能化的建議。據了解,谷歌已主動接觸眼鏡制造業巨頭依視路陸遜梯卡(EssilorLuxottica),希望合作生產AI眼鏡。蘋果也繼Vision Pro后,加碼研究輕量級AR眼鏡。
在國內,OPPO、魅族、小米等手機廠商也已投入到一體式AI眼鏡的開發,與雷鳥、XREAL等長期專注AR眼鏡的國內廠商同臺競技。魅族在去年11月推出的MYVU眼鏡搭載了自研的Flyme AI大模型,通過與魅族手機連接,讓眼鏡與手機共享手機算力和網絡。MYVU Discovery 還提供了手勢觸控和帶有按鈕按壓功能的戒指交互。而今年2月,OPPO在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展出了其最新的AI眼鏡——OPPO Air Glass 3。只有50克的眼鏡通過手機端專屬App調動OPPO自研安第斯大模型。用戶只需輕碰眼鏡腿,即可體驗語音助手功能,實現智慧交互。
引領未來 AI眼鏡道阻且長
眾多企業參與AI眼鏡的競爭,重要的原因自然是看到了AI眼鏡在未來豐富的應用場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曾在播客中預言,耳機和智能眼鏡將成為AI硬件的兩個重點領域。
長城證券等券商的研究報告也指出,AI眼鏡提供了一種不受屏幕限制的數字體驗,無縫集成了情境感知AI,并能夠感知和理解用戶周圍的世界。隨著未來MicroOLED和MicroLED等顯示技術發展、生產成本降低,AI眼鏡將實現量產,運用范圍將更加廣泛。除了應用于影音娛樂、消費辦公等場景,AI眼鏡還在高精密度的工業制造、醫療等領域實現其商用價值。群智咨詢(Sigmaintell)最新報告指出,全球AR設備的出貨量將從2024年的預計80萬臺遞增到2029年的1210萬臺,其中2027年有望迎來行業“奇點”——AI眼鏡將進一步發展為有完整光機系統的AR眼鏡,將刺激全球AR市場加速成長。
當然在樂觀的數字背后,AI眼鏡還亟待進一步進化。一副Orion眼鏡的平均研發成本達到10000美元,且如何在利用照片訓練模型和保護用戶隱私之間實現平衡,都是各家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AI眼鏡能否代替手機,引領智能產品生態,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